第109章 两百万授信

通往滨海镇的高速公路上,一辆黑色帕萨特正在飞速奔驰。

王英靠在后排座位上闭目养神,口中回荡的奇异清香,让他迷恋不已。

良久他睁开双眼,对着身旁的刘小蕊说道。

“小蕊,写个考察报告,给徐小明的渔场授信两百万!”

“没问题吧?”

这句话是说给驾驶位的徐昊听的,风投授信需要他们都认可才行。

这是为了防止私底下的人情交易,采取的监督措施。

“授信肯定没问题,但两百万是不是太多了?”

徐昊的声音从驾驶位传来,他也被徐小明的海鲜手艺给折服了,那可能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麻辣小龙虾。

有这手艺在,只要不作死的瞎搞,人流量绝对少不了,成为爆款只是时间问题。

他担心的是额度问题,银行内部对于小渔场授权有个百万的限制。

毕竟现在海洋污染严重,水产品养殖的生意不好做,往往都是巨额亏损,倒闭的不在少数。

银行也是公司,他们投资也是要有收益的不是吗?

更何况,翡翠湾那地方邪门的很,渔场倒闭速度比旺铺转让速度的还快。

十几年倒闭了近百家,直到几年前最后一家渔场倒闭后,已经没人敢在地方投资开渔场了。

目前这家新开的徐氏渔场,他们风投部成员普遍不看好,认为倒闭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次风投考察只是碍于王英的面子,派人走了个过场。

不然这种超过百万的大额授信,不可能派他这种新人过来。

虽然他满三十了,但在金融行业这种需要刷资质的地方,仍属于毛头小子,需要大量的历练。

当然那种三十岁就能当基金经理的大美女,他就不知道了,或许她们有啥独门绝技也说不定。

“没关系,上面问起来我来解决!”

王英当然知道徐昊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百万限额的问题。

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徐小明的厨艺值这个价钱。

“第一期先授信两百万,第二期等对方申请再说!”

“好的!”

刘小蕊只是刚毕业的新人,她只要听吩咐办事就行了。

把笔记本在腿上摊开,熟练的填完表格提交上去,任务就完成了。

不过两百万的授信真的好多呀!

刘小蕊完成工作后,靠在后座上有点无所事事,心中忍不住嘀咕。

她工资每个月才5000出点头,加上年终奖每年才10万左右,这笔授信够她辛苦20年的工资了。

两百万能买多少猪蹄呀?

刘小蕊暗中咋舌,她最喜欢吃猪蹄了,尤其是烤猪蹄再撒点孜然面,麻麻脆脆的好吃的不得了。

想到那独特的口感她就有点流口水,不过现在却是满嘴奇异清香,刚才吃海鲜残留下来的。

她突然觉得烤猪蹄又没那么好吃了!

.......

一个小时后,王英回到了滨海镇的办公室。

坐在高档的沙发上,喝了口水,刚想歇息会,电话就响起来了。

十有八九是因为刚才授信的缘故。

王英心中猜测,从兜里拿出手机一看。

来电显示王杰,海城工行风投部长。

两人名字很像,因为这是他表叔。

王英刚四十岁就能当镇银行经理,未尝没有对方背后的帮助。

电话接通,话筒中传来略微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

“小王,两百万的渔场授信超标了!”

果然开口就是质问,有点信师问罪的味道。

“我知道,但对方值这个价!”

王英深吸一口气,把自己刚才的考察经过,详详细细的说了出来。

尤其是谈及到麻辣海鲜,口齿留香的独特感觉,他猜测是食补的烹饪做法!

“食补吗?”

电话那头的王杰嘀咕道,他年龄大了,快六十了,感受过食补的滋味,自然是明白其中的价值。

“我明白了,如果是要开食补海鲜店,那确实值这个价!”

“这个授信我会审批通过的!”

“你持续关注,如果对方还有融资需求,再考察一番。”

“后期如果对方打货成功的话,也能算你的业绩!”

双方寒暄了一会就挂断了电话。

王英坐在沙发上,紧紧的握着手机,眉头微皱似乎在想着什么。

对于两百万授信的通过,他毫不意外,食补就值这个价。

他更在意的是他表叔刚才传递的信息,对方还有几年要退休了。

他那风投部长的职位油水可是多得不得了,手握巨额资金,自然是引得无数企业争相巴结。

虽说规章制度在那摆着,不能太过随意。

但自由裁定的界限总归是有的,人家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能改变融资额度,权利大的不得了。

要退休了,自然有无数人盯着,等着冲上去抢位子。

他王英也是眼热的很,可他平平的业绩完全拿不出手,连这个乡镇经理的位置都很勉强。

想要爬上市行风投部长的位置,简直是痴人所梦。

但现在徐小明他那食补的出现,让他那沉寂的心再一次火热起来。

一旦食补店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外知名商标,他王英早起的投资绝对能换来丰厚的回报。

不说其他的,光是那几十上百亿的现金流,就能把他的业绩拉爆。

或许省行长的位置,他也能够一够?

......

徐小明把餐具收拾完,打扫完卫生,刚回到家,就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醒。

感叹银行效率之快,徐小明急忙点开短信,想看看获批了多少的额度。

【恭喜您,获得了两百万的工行授信额度!】

两百万?!

徐小明心中很是震惊,没想到会有这么高的授信额度,他原以为百万就顶天了,现在居然翻了倍。

感谢王叔的支持!

徐小明心中先是默念一番,然后赶紧出了门,兜里有钱了,渔场建设活动也要开展起来。

不说别的,先把村口的烂路修好吧!

来到沙滩工地,李老板和柳工刚好也在,徐小明说明了情况。

资金到位,三人一合计,择日不如撞日,直接开工。

刚好由于村里旅游业起了苗头,很多打工的青年回村了,劳动力很富裕。

两百每人每天,很快就召集了大批人手。

柳工搞了个简单的开工仪式,从城里租了些设备,拉到村口开始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