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滨海镇的高速公路上,一辆黑色帕萨特正在飞速奔驰。
王英靠在后排座位上闭目养神,口中回荡的奇异清香,让他迷恋不已。
良久他睁开双眼,对着身旁的刘小蕊说道。
“小蕊,写个考察报告,给徐小明的渔场授信两百万!”
“没问题吧?”
这句话是说给驾驶位的徐昊听的,风投授信需要他们都认可才行。
这是为了防止私底下的人情交易,采取的监督措施。
“授信肯定没问题,但两百万是不是太多了?”
徐昊的声音从驾驶位传来,他也被徐小明的海鲜手艺给折服了,那可能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麻辣小龙虾。
有这手艺在,只要不作死的瞎搞,人流量绝对少不了,成为爆款只是时间问题。
他担心的是额度问题,银行内部对于小渔场授权有个百万的限制。
毕竟现在海洋污染严重,水产品养殖的生意不好做,往往都是巨额亏损,倒闭的不在少数。
银行也是公司,他们投资也是要有收益的不是吗?
更何况,翡翠湾那地方邪门的很,渔场倒闭速度比旺铺转让速度的还快。
十几年倒闭了近百家,直到几年前最后一家渔场倒闭后,已经没人敢在地方投资开渔场了。
目前这家新开的徐氏渔场,他们风投部成员普遍不看好,认为倒闭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次风投考察只是碍于王英的面子,派人走了个过场。
不然这种超过百万的大额授信,不可能派他这种新人过来。
虽然他满三十了,但在金融行业这种需要刷资质的地方,仍属于毛头小子,需要大量的历练。
当然那种三十岁就能当基金经理的大美女,他就不知道了,或许她们有啥独门绝技也说不定。
“没关系,上面问起来我来解决!”
王英当然知道徐昊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百万限额的问题。
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徐小明的厨艺值这个价钱。
“第一期先授信两百万,第二期等对方申请再说!”
“好的!”
刘小蕊只是刚毕业的新人,她只要听吩咐办事就行了。
把笔记本在腿上摊开,熟练的填完表格提交上去,任务就完成了。
不过两百万的授信真的好多呀!
刘小蕊完成工作后,靠在后座上有点无所事事,心中忍不住嘀咕。
她工资每个月才5000出点头,加上年终奖每年才10万左右,这笔授信够她辛苦20年的工资了。
两百万能买多少猪蹄呀?
刘小蕊暗中咋舌,她最喜欢吃猪蹄了,尤其是烤猪蹄再撒点孜然面,麻麻脆脆的好吃的不得了。
想到那独特的口感她就有点流口水,不过现在却是满嘴奇异清香,刚才吃海鲜残留下来的。
她突然觉得烤猪蹄又没那么好吃了!
.......
一个小时后,王英回到了滨海镇的办公室。
坐在高档的沙发上,喝了口水,刚想歇息会,电话就响起来了。
十有八九是因为刚才授信的缘故。
王英心中猜测,从兜里拿出手机一看。
来电显示王杰,海城工行风投部长。
两人名字很像,因为这是他表叔。
王英刚四十岁就能当镇银行经理,未尝没有对方背后的帮助。
电话接通,话筒中传来略微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
“小王,两百万的渔场授信超标了!”
果然开口就是质问,有点信师问罪的味道。
“我知道,但对方值这个价!”
王英深吸一口气,把自己刚才的考察经过,详详细细的说了出来。
尤其是谈及到麻辣海鲜,口齿留香的独特感觉,他猜测是食补的烹饪做法!
“食补吗?”
电话那头的王杰嘀咕道,他年龄大了,快六十了,感受过食补的滋味,自然是明白其中的价值。
“我明白了,如果是要开食补海鲜店,那确实值这个价!”
“这个授信我会审批通过的!”
“你持续关注,如果对方还有融资需求,再考察一番。”
“后期如果对方打货成功的话,也能算你的业绩!”
双方寒暄了一会就挂断了电话。
王英坐在沙发上,紧紧的握着手机,眉头微皱似乎在想着什么。
对于两百万授信的通过,他毫不意外,食补就值这个价。
他更在意的是他表叔刚才传递的信息,对方还有几年要退休了。
他那风投部长的职位油水可是多得不得了,手握巨额资金,自然是引得无数企业争相巴结。
虽说规章制度在那摆着,不能太过随意。
但自由裁定的界限总归是有的,人家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能改变融资额度,权利大的不得了。
要退休了,自然有无数人盯着,等着冲上去抢位子。
他王英也是眼热的很,可他平平的业绩完全拿不出手,连这个乡镇经理的位置都很勉强。
想要爬上市行风投部长的位置,简直是痴人所梦。
但现在徐小明他那食补的出现,让他那沉寂的心再一次火热起来。
一旦食补店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外知名商标,他王英早起的投资绝对能换来丰厚的回报。
不说其他的,光是那几十上百亿的现金流,就能把他的业绩拉爆。
或许省行长的位置,他也能够一够?
......
徐小明把餐具收拾完,打扫完卫生,刚回到家,就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醒。
感叹银行效率之快,徐小明急忙点开短信,想看看获批了多少的额度。
【恭喜您,获得了两百万的工行授信额度!】
两百万?!
徐小明心中很是震惊,没想到会有这么高的授信额度,他原以为百万就顶天了,现在居然翻了倍。
感谢王叔的支持!
徐小明心中先是默念一番,然后赶紧出了门,兜里有钱了,渔场建设活动也要开展起来。
不说别的,先把村口的烂路修好吧!
来到沙滩工地,李老板和柳工刚好也在,徐小明说明了情况。
资金到位,三人一合计,择日不如撞日,直接开工。
刚好由于村里旅游业起了苗头,很多打工的青年回村了,劳动力很富裕。
两百每人每天,很快就召集了大批人手。
柳工搞了个简单的开工仪式,从城里租了些设备,拉到村口开始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