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复社中人

秦淮酒暖,莺歌燕舞。

这是刘正的工作场所。

刘正也在忙。

忙着与复社的人搞好关系,最少混了脸熟。

南京不是久留之地。等婚事一过,他就要去他真正的根基之地,庙湾了。

在此之前,与复社搞好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是,刘正发现复社,太大太复杂了。

这个任何,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

有的人,刘正就不大看得上眼。

比如,顾杲,黄宗羲。

刘正对于,顾杲动辄上纲上线,大谈阉党误国,东林抗天下道义。就有很不舒服。

史可法是一个道学先生,但言行合一。

刘正从史可程那里打听的消息,史可法一年不过三百多两。但是史可法不是一个人,史家上下都靠史可法养活的。

史可程之所以来史可法身边当师爷。就是因为前几年祖父病逝,治丧有了数百两,家底一空。史家差点借钱度日。

史可法将史可程带在身边,可以让史可程从衙门领一分钱好养家。史可程毕竟已经娶妻生子了。

史可法却从没有将东林如何如何,阉党如何如何挂在嘴边。

史可法从来说的是国家朝廷。

但是顾杲是什么人?

是顾成宪的从孙。

他左搂右抱,豪掷千金。身上锦衣玉食。出入则骏马。

这样的人。在刘正面前,大谈东林的政治正确。似乎东林将整个天下从阉党覆灭之危中解救出来,对北京那位言语之间,也没有多少敬意。

刘正倒不是是替崇祯说话。

实在是东林占了大明朝廷多少利益,对大明朝廷的代表崇祯皇帝。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种吃东西冲在最前,用的时候,只有上下两张嘴皮子的人。

刘正实在难有好感。

同样顾杲对刘正也难谈好感。

东林在复社内部影响力巨大,但东林一脉,大多都是万历天启年间,清流名士的后代或弟子。也就是没有跟脚的人,根本不视为东林一脉。

刘正的家世,只能算单薄。更不要说刘正居然要从武。更看不上了。

黄宗羲倒不以家世看人,但以学问看人。

学问大家从小都是学霸。

只三言两语,就将刘正古文学问根底探明七七八八了。

对于刘正这种学习不好,家世不好的朋友。黄宗羲看不上眼。

而且黄宗羲到底年轻,自以为很礼贤下士了。

但刘正与黄宗羲交谈的时候,很明确的感觉,对面在礼贤下士,自己就是那个下士。

那种滋味,真不好受。

于是酒桌上气氛热烈,不知道还真以为一见如故,生死之交。

但有些人,真一见如故。

那就是陈子龙。

人称陈子龙湖海纵横之士。

陈子龙主张实学,古文。为人更是坦荡自然。纵然是贩夫走卒,亦能倾心而交。能得人心。

陈子龙自然也看出了刘正在时文上不足。但陈子龙更看得出来,刘正在其他方面的才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谁都知道。

但刘正所遇之人,真正能做到的,也只有陈子龙了。

与陈子龙坐谈,简直如沐春风。

而且双方也有共同话题。

兵事,屯田,盐政,边事,朝廷大局,等等。简直有说不完的话。

陈子龙学识渊博,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可以大明历代名臣对一些事务的看法,他如掌观文。提及一事,陈子龙立即能说,某大臣如是说,某大臣献何策。

刘正是从后世而来见多识广。在这个时代算是博学多闻了。

不管陈子龙说什么,刘正就立即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一番道理。对与不对,必须实践才知道。但是言之成理,让陈子龙都挑不出错来。

以至于散场了,下了船,两人还一边散步,一边说话。

“有一本书,你听说过没有,徐文定公的《甘薯疏》。”陈子龙说道。

“《甘薯疏》?所言何事?”

陈子龙简单的说了一下内容,是徐光启专门为了推广红薯写的一本书:“文定公,一生都在推行此事,我马上就要当地方官了,也会在绍兴实行。只是绍兴恐怕没有多少人种,不过北地救荒,却是一等一的好。安民若能推行开来,也算是了了文定公的遗愿。”

“此物我早就耳闻。”不仅仅有耳闻,而且吃过不少。

“只是如果推广,却乏种乏人。”

“此事易耳。”陈子龙说道:“我手书一封,会有人送去的。只是,我家底薄,就不能送了。你自己付钱吧。”

“哈哈------”刘正一笑,陈子龙也是官宦世家,但父祖都不是大官。家底其实不算厚。甚至如果没有复社,陈子龙在江南,不会有今日的名望。

刘正说道:“我亦有一物要推荐给陈兄,我命之为玉米,各地称之为蜀黎,番麦。”

“此物,我也有所耳闻。只是产量不高,口味也不好。不知道你推荐此物做什么?”

刘正说道:“此物有两大好处,耐旱,不择地。”

“陈兄,觉得产量不高,不应该将玉米与小麦比,应该将玉米与高粱,谷子比。”

后世的玉米是经过专门的培育的,再加上化肥的加成,才有如此高的产量。在明代玉米刚刚被引进过来,还没有适应中国的气候。玉米产量并不高。比不过大米与小麦。

但用玉米与谷子高粱比,就胜过很多了。

谷子的产量有多低?

陕北很多地方,亩收数斗而已。

天气一旱,更是绝收。流寇起于陕北,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不择地这个好处,就更大了。

特别是南方很多地方,山上能种的作物很少。唯独玉米可以。玉米耐旱,只要能下几场雨,就足够玉米成熟。一些山坡山顶都能种植了。

“此言当真。”陈子龙说道:“如果真能抗旱,不知道能救多少性命。”

“自然是真的。不过,我一时间难找到会种植的人手。”

“此事交给我吧。”

有些刘正觉得难办的事情,在复社的关系网中,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两人越说,越投机,脚下越走越慢。忽然听见周围街巷走出现密集的脚步声。大批人围了过来。

刘正眼睛一眯,杀气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