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弃官寻母世人赞

朱寿昌为人、为官之高贵品质,常常为人所称颂和敬佩,他与王安石、曾巩、苏颂、苏轼等关系密切,交情颇深,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他们广泛赞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朱寿昌,刑部朱侍郎巽之子。其母微,寿昌流落贫家,十余岁方得归,遂失母所在,寿昌哀慕不已。及长,乃解官访母,遍走四方,备历艰难,见者莫不怜之。闻佛书有水忏者,其说谓欲见父母者,诵之当获所愿,寿昌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忏,摹版印施于人,唯愿见母,历年甚多。忽一日至河中府,遂得其母,相持恸绝,感动行路,乃迎以归,事母至孝。复出从仕,今为司农少卿。士人为之传者数人,丞相荆公(即王安石)而下皆有《朱孝子诗》数百篇。”

朱寿昌在知鄂州时,苏轼写下《滿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猶自带、岷涐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願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他七岁时与生母刘氏离别,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因此他时时思念自己的母亲,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还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

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山西一带寻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朱寿昌踏遍秦晋大地的山山水水,不知度过多少个暑日寒夜,品尝了人间多少的酸甜苦辣。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朱寿昌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寻到生母,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一路乞讨流浪到晋地,迫于生活改嫁于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将他们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母亲去世后,朱寿昌将母亲安葬在天长秦栏老家,并亲自在母亲坟地种植松柏为母亲挡风遮雨,被后人称为“孝子树”。

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诏令官复原职。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名公巨卿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美。历代广为流传。《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元代郭居敬根据朱寿昌等孝行故事,编著了《二十四孝》一书。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写下《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赞颂朱寿昌辞官寻母的感人故事,诗云:

彩衣东笑上归船,

莱氏欢娱在晚年。

嗟我白头生意尽,

看君今日更凄然。

俗话说“母子连心”,“儿行千里母担心”。朱寿昌虽然七岁就与生母刘氏离别,但是母亲的养育之恩怎敢忘怀,他日思夜梦,他吃饱穿暖时会想到母亲此时是否衣食无忧,雨雪风霜时会想到此时母亲是否居有定所,天灾战乱时会想到母亲此时是否安然无恙,他取得功名、加官晋爵时会想,要能与母亲一同享受喜悦该多好呀!小白龙听着朱寿昌的故事,想到自己的母亲现在不知身在何处,罹难的她一定吃尽了苦头,作为母亲唯一的亲人却无法为母亲分担一点痛苦,给予一丝的抚慰!想到这里,小白龙忍不住痛哭流涕,于是他决定前往秦栏拜谒朱母陵墓。当他来到秦栏朱母墓地,远远就看见当初朱寿昌亲手种植的孝子树虽饱经沧桑但依然虬劲有力,其生命力依然旺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他祭拜了朱母后,又来到不远处的朱寿昌墓进行祭拜。后世人盛赞朱寿昌之孝行,纷纷题写诗词赞颂。后人写有《满庭芳·颂朱寿昌寻母》一词:

孝感天地,情动山河,

朱郎辞官寻母。

风尘仆仆,千里走单骑。

昔日离散今朝聚,泪眼望、骨肉重归。

思亲切,夜夜难眠,心绪如潮水。

慈母,何处是,天涯海角,誓不言弃。

念养育恩深,寸草春晖。

人间至情谁与比,寿昌行、孝道传世。

今古颂,满庭芳菲,歌颂孝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