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与社会治理格局:以内蒙古为例
- 郭喜 李政蓉 李东旭等
- 12字
- 2024-12-24 17:24:05
二、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soft power)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是指国力的一种类别或形态。[1]他认为以文化、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为重要资源的“软实力”,可对其他国家形成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核心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一般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精神力量,与物质财富、军事力量和科技进步等有形的力量相对。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理论、学术、文艺、语言、科技、传媒等诸多方面的软实力。[2]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波认为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由智力支持的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文化软实力组成,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的生产力、制度文化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力三个类别。[3]他将智力、意识形态、制度等无形的力量转化为生产力的形式,赋予文化软实力一定意义的资本能力。骆郁廷认为,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着重强调文化国际吸引力和文化内部凝聚力,是二者的统一,[4]根植于中国实践的话语体系,更加关注文化内部强大感召力,他认为文化外部所表现的吸引力以文化内部构建为基础,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从提升文化内部水平入手。沈壮海则更加关注文化软实力究竟能为中国带来什么,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更多表现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产生的现实结果,体现在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则体现为中国文化塑造的良好形象和产生的影响力。[5]齐勇锋和李平凡认为,文化生产力、文化整合力、文化凝聚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6]该观点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兜基础、保根本的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应有之义,指出应着力推进其完善与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内核和文化形式构成。文化内核是指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形式是指表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文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绘画、舞蹈、影视、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文化衍生品包括以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思想道德风尚、生活方式,以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制度、法律、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软实力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现了文化内核和文化形式的精神价值。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现实生产力为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求,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既要包含展现文化软实力的无形力量,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文化体制等;又要包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形力量,诸如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