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型组织:超越的逻辑与路径
- 史天一
- 2175字
- 2024-12-25 17:03:10
二、组织理论创新是企业长寿的元命题
我国历史上长期重农轻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春秋时期以来,重仁义政治、轻营商谋利的儒家文化,让一代代社会精英主观上抗拒商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企业的理论研究有限。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大兴商业,而中国正在经历清朝政府衰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兵荒马乱之下民不聊生,缺乏企业生存的营商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同样不适合现代企业创建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骨子里的商业能量才得到解放。政策的松绑让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短短40多年,中国便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技术、产业规模、细分领域竞争力,处处展示了中国人的商业智慧和勤劳匠心。尤其在互联网和智能化大潮下,中国在多领域逐步占据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天马望远镜、“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船等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走出国门,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世界第一条起重机智能化生产线诞生在中国。在明确实体经济地位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精准把握“实”与“虚”的关系,“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虚实结合,以实为基础”。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加明确定义非公经济的社会地位,强调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社会环境和适商文化让中国具备了发展百年企业的土壤。从社会环境来看,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发展实业、支持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下,中国企业发展环境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适商文化来看,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适合商业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道家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原动力;而中国兵家、法家文化,为对外竞争和对内治理,提供战略战术的高超指引;中国的儒家、墨家等在企业文化方面,给出了系统性的建设韬略;等等。结合西方管理学的系统研究,中国企业在稳健强大的社会环境中,具备了实现百年梦想、千年大计的前置条件。
但是,作为商业的后起之秀,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成为主力,依然面临文化认知、组织发育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其一,从文化认知来说,经历过贫穷落后时代的老企业主,更加看重赚钱盈利的企业目标;而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往往缺乏奋斗精神。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主,笃信“企业是用来倒闭的”,一边做企业,一边留后手,便不自觉地将企业当成投机圈钱的工具。而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有些人则不愿意接班做企业负责人。这两种现象让很多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如何让更多有勇气、有情怀、有梦想的经营型人才走上企业主导者岗位,是现代企业的急迫命题。
其二,从企业所有权来看,中国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源丰富,但在所有权问题上,其经理人与企业间的连带关系有限,主观能动性和权力之间往往是割裂的。组织成员主观能动性和权力之间的鸿沟如果不能快速消除,资源丰富而经营效率低下的状态则很难有大的改观。从百年企业来看,没有一种资源可以支持企业基业长青。能让企业长寿的主要因素,从企业内部来说,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根本在于组织关系的处理上。用怎样的组织创新,重构以效率为导向的组织关系,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三,技术的连贯性存在人为的鸿沟。日本和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是企业产权明晰情况下,一种适商文化在企业技术上的表现,这种表现是连续的,甚至是世代传承的。其背后是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性。随着科技对市场变革的驱动速度加快,企业立足于市场,更需要技术的连贯性。不经由组织创新,让所有权与执行权统一,保障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技术优势很难持久。
其四,文化冲突需要新思想的调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界谦卑地以西方管理学为师,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让中国企业从“作坊”状态快速进入现代企业管理状态。但是,在西方管理方法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各种管理思想和手段泥沙俱下,很多糟粕正在毒害中国企业。比如,各种以权力为驱动的管理认知、考核方法,让组织成员陷入高强度的复杂状态,“5+2”“白加黑”的另一面是消极怠工,组织效率低下。
“民本思想”意味着中国文化对组织成员的重视具有天然性,如和君咨询始终倡导“员工”和“客户”两个满意度,在这两个满意度中,员工满意度优先。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主要受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影响,千方百计寄希望于凭借权力下的管理去驱动优化绩效,在组织和员工之间设置了人为的沟壑。由于沟壑裂缝巨大,以绩效管理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组织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如何化冲突为协同?需要文化引领,更需要组织模式和组织行为的革新。
众多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立志将企业做成百年企业。无论是企业效率还是可持续发展潜力,其根本均在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作用,重构组织关系以释放理想的生产力,组织理论创新事关组织成员主观能动性问题,是企业等各种组织长寿的元命题。
以传统文化为体,以西方管理方法为用。中国企业应重视向古老思想寻求稳定“底盘”的元素,在组织发育问题上产生新发现、找到新路径、跃升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