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王一鸣 刘向东等
- 3557字
- 2024-12-25 17:52:32
前言
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趋势越发明显。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日趋广泛,产业数字化进一步提速,数字技术应用从企业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通用外包业务转向研发、制造等行业专属流程环节,促进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出智能化趋势。二是工业互联网成为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大规模敏捷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催生一批驱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三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助推制造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精准测量和采集能耗、碳排放等实时数据,制造业企业可以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逐步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原料、能源等损耗及减少碳排放,在降本增效中更加有效地落实节能减排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我国制造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79.6%。153家全球灯塔工厂中,位于中国的灯塔工厂达到62家,超过总量的40%。二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培育的有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340家,其中遴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50家,且已经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9600万台(套)[1],服务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60万家,全国面向特定行业和特点场景的工业APP数量突破65万个。“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纵深推进,建设项目超过1万个,覆盖20多个重点行业。三是中小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推进。《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报告》显示,制造业等中小企业综合数字化程度更高,处于第一梯队。四是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337.7万个,总量占全球超过60%,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05亿户,5G应用案例超过9.4万个,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8.4亿户,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五是数字化促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例如,华为云贵州数据中心在满负荷运行情况下,每年可节省电力10亿度,减少碳排放81万吨[2]。
但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面临不少短板和现实困难。一是芯片、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依然突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制造方面依然短板突出,制造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工艺数据缺少足够积累。二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相比于采购销售等通用环节,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等专业环节数字化初始投入大、投资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投资收益并不十分明确,回收周期可能较长。目前,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业务条线化管理模式,大量传统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工业软硬件装备供给能力不足,工业系统平台接口形式多样、标准不统一,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不够,再加上工业装备自动化改造投入资金大、效果不明显,使得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有些企业还担心核心数据存在泄露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等难题。调查显示,2021年有90%的企业发生过数据泄露事件,企业平均每起数据泄露事件成本高达424万美元。三是开展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的生态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错成本较高,投资失败风险较大,增加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费用投入不一定会带来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明显提升。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尺”,缺少横向对标的条件及机制。中小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通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资金投入捉襟见肘的困扰,还普遍缺乏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缺少互补性技术和互补性资源,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环境也有待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我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将呈加速融合趋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软件自主可控进程加快。面对外部科技封锁和贸易限制,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自立自强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一是加快数字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重点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设备等关键部件的自主供给能力,建设智慧智能供应链,促进网络协同制造,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竞争力。二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围绕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领域,面向制造行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一批“灯塔工厂”“智慧工厂”和产业园区。三是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聚焦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创新应用、设备平台安全等关键领域,布局一批数字化示范标杆项目,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或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广。四是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组织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实施中型制造企业智能化示范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五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入实施5G等新技术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加快重点行业5G全连接工厂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云网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亟须从财政、金融、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形成一套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对制造业数字化技改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税对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奖补和减免力度。用好留抵退税制度支持数字化技术改造投入,支持企业用足工业转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性基金。扩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政府采购,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先进性,形成政府与企业共促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以产业投资基金或引导基金、债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创新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以及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以股权、债权及其组合等多种方式满足制造企业设备更新升级、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改造等投融资需求。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服务,探索建立基于生产数据的征信系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安全行动。强化分类标准引领,加快制定工业网络协议、数字工业装备外联接口、工业控制器协议、工业仪器仪表数据、工业软件数据开放共享等国家统一标准,推动工业设备标准互联互通,推动工业设备接口互认、协议兼容。制定分类指导的扶持性产业政策,完善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开放共享。制定统一的工业大数据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四是加强数字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进一步改进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推动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建设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教学和实践基地。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开展数字技能与素养全民科普活动,及时发布数字化新职业标准,引导教育培训系统培养市场需要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引导平台企业发挥对就业增收的促进作用。
五是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评估机制。帮助制造企业科学评估数字化发展现状,引导其制定合理化的转型方案,依法依规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数字化方案供需市场中的欺诈或寻租行为。着力培育专业数字化评估咨询中介机构,探索建立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专业诊断,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量查,助力解决行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六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和安全监管体系。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下,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开展数据确权体系研究,完善数据确权、登记、交易、定价等制度安排,提升数据流通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工业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
[1] 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19)[2024-03-31].http//www.scio.gov.cn/2024/33202/index.html.
[2] 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19)[2024-03-31].http//www.scio.gov.cn/2024/3320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