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道德准则

割裂的生活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是其中几例,如果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那我们的生活就是割裂的:

●不愿投入到工作中,工作质量降低,与工作的服务对象疏远。

●从事违背自己基本价值观的工作,即使并非生存所迫。

●处于不断扼杀自己精神的环境或关系中。

●隐藏秘密,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获取个人利益。

●为了避免冲突、挑战和变化,在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面前隐瞒自己的信仰。

●害怕受到批评、排斥或攻击,所以隐瞒真实的自己。

割裂是个人的失常状态,但它很快就会成为别人的问题。如果老师躲在讲台和权力后面敷衍了事,那割裂便会成为学生的问题。如果医生躲在自我保护的科学面具后冷漠地对待病人,那割裂便会成为病人的问题。如果主管只是照章办事,不用心对待员工,那割裂便会成为员工的问题。如果政界领导人心口不一、谎话连篇,那割裂便会成为民众的问题。

在撰写本书之时,媒体上充斥着此类人物的报道,他们在安然、安达信、美林、世界通讯公司、罗马天主教会等机构工作,因割裂之事声名狼藉,世人皆知。他们肯定听到过内心的呼唤,呼唤自己回归整全,但是他们终究与自己的内在真我脱节,背叛了民众、股民和信众的信任,也降低了大家对民主、经济和宗教机构的信任程度。

这些故事很快就会从媒体的头版消失,但类似的故事永远不会绝于报端。闹剧常年都在上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诗人鲁米在800年前就直言不讳、毫不留情地写道:“若你与我们一起时不忠不信,你将对我们造成极大的破坏。”[6]

我们该如何理解生活中这种失常的割裂状态?如果我们把它视为问题,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通过“提高道德标准”来解决的问题,并相互劝诫提高道德标准,对未达到标准的人施以更加严厉的惩罚,那我们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感到自己品格高尚,但是,这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割裂的生活不是未达到道德标准,而是偏离了人类生命的整全。漠视病人的医生、向民众撒谎的政客、骗取退休员工积蓄的企业高管、伤害儿童的神职人员,他们大多数并不缺乏道德知识或信念。他们肯定上过职业伦理课,可能还拿到了很高的分数。他们就道德问题侃侃而谈或向信众布道时,很可能对自己说的话深信不疑。但是他们对把信仰和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习以为常,好像二者毫不相干。

撰写本书时,有一则新闻生动地证明了人们有这一习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前CEO因为从事内幕交易,并且唆使他的女儿和年老的父亲替他隐瞒,使二人在法律上受到牵连,所以被判处7年监禁。有人问他犯罪时怎么想的,他说:“我可以坐在那里……想着我是有史以来最诚实的CEO,同时又……花言巧语,做一些(错)事,再把这些错事合理化。”

这些话出自一位善于分类(compartmentalize)的专家之口。善于分类的能力在很多工作中很受重视,但说到底,它只不过是割裂的生活的另一个名字。与这位CEO有相同命运的人可能不多,但与他有相同能力的人却着实不少。我们在学校里学会了这项能力。在学校里,伦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并不触及我们的内心。

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我们知道了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对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来说没有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客观”知识,那些客观知识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呼风唤雨。在这种背景下,伦理学的教学方式与大多数学科一样,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与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有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收集资料的练习,对我们的心灵没有任何启发。

当然,我很看重道德标准。但在像我们这样的文化里,内在生命的存在和力量受到贬低或轻视,所以道德往往只是一套外在的行为守则,一套我们被告知需要遵守的客观规则,一个能支撑我们的道德外骨骼。道德外骨骼的问题很简单:穿上容易,脱下来也容易。

我也重视整全,但这个词的意思远不止遵守道德准则,它的意思是“整体、完整、不破碎的状态或品质”,就像整数或积分一样。更深入地说,整全指的是人或事物处于“未受损害、未掺假或真实的状态,类似于原初状态”,比如一个整全的人或一棵短叶松。[7]

理解了整全的本质,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行为准则,而是以整全为目标,踏上一段对自身要求更高的旅程。在旅程中,我们会体会到下面这句约翰·米德尔顿·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的话里蕴含的真理——“好人意识到整全比善良更重要,就像走上了一条狭窄的道路。与整全相比,他(或她)以前的正直只是一种华丽的标榜而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