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生物学智能化设计与应用
- 滕越主编
- 1400字
- 2024-12-16 16:48:33
1.4.3 DNA组装
DNA组装(DNA assembly)是指通过特定技术实现DNA序列的“切”和“连”,其是合成生物学的基础技术之一。在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领域,遗传元件无缝拼接以及重复DNA序列串联,都需要用到高效的 DNA 组装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基因组设计合成领域的需求。
基于酶切连接策略的DNA组装方法广泛应用于迭代DNA组装,主要有寡核苷酸组装方法、BioBrick方法、Golden Gate方法、Gibson方法以及TPA方法。现有的DNA合成方法较为有限,无法直接准确合成长片段DNA。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分级的体外与体内组装技术,将分段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组配成长片段DNA,进而实现长片段基因甚至基因组的合成。
(1)寡核苷酸组装方法。寡核苷酸组装方法主要应用于长片段基因或基因组的合成。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寡核苷酸组装方法有连接酶组装法(ligase chain reaction,LCR)和聚合酶组装法(polymerase cycling assembly,PCA)两种。LCR通过DNA连接酶将首尾相连、重叠杂交的5′磷酸化寡核苷酸片段连接成双链DNA;PCA则利用DNA聚合酶延伸杂交的重叠寡核苷酸片段获得不同长度的混合物,最后用引物扩增出成功组装的基因全长片段。PCA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也被应用于芯片合成的寡核苷酸组装。
(2)BioBrick方法。双链 DNA的拼接是依靠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黏性末端来串联DNA片段。基于这一方法发展而来的BioBrick技术由Knight研究组于2003年提出。该方法通过一对同尾酶和两个非同尾酶将载体和DNA元件标准化并形成元件库,随后标准化的元件通过DNA连接酶作用根据顺序依次组装起来。基于作用位点的不同,BioBrick技术可以使用不同的同尾酶发挥不同的作用。虽然该方法实现了元件的标准化和DNA组装的便捷化,但由于两个DNA元件之间有6个碱基对的残痕,元件组装通量较低。之后出现的BglBrick方法和ePathBrick方法通过将残痕转化为融合蛋白的连接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推动了组装技术的发展。
(3)Golden Gate方法。Golden Gate 方法采用IIS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来实现组装,由于IIS型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与切割位点有所不同,Golden Gate 技术可以自由地设计黏性末端,从而实现同时组装多个DNA片段,大大提高了DNA组装的效率。例如,Engler 等人用Golden Gate方法进行一步酶切连接,结合基因改组(gene shuffling)技术,一次性完成了3个片段与载体的拼接,构建了理论上可达19683种不同的重组胰蛋白酶原基因,得以筛选高效表达的胰蛋白酶突变体。
(4)Gibson方法。Gibson方法由Gibson于2009 年开发,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DNA定向无缝克隆技术,可将插入片段(PCR产物)定向克隆至任意载体的任意位点。Gibson方法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三步反应:首先,T5核酸外切酶从DNA片段的5′端切割一条链,产生的单链DNA末端(overhang)两两配对,形成一个有间隙(gap)的环状DNA;其次,Phusion DNA聚合酶通过DNA合成填补间隙,产生一个只有缺刻(nick)的环状DNA;最后,Taq DNA连接酶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修复缺刻,得到一个完整的双链DNA或质粒。相比其他DNA组装方法,Gibson方法连接利用的是片段间的长重叠区域,更特异性地确保了连接顺序,同时做到了无缝拼接,使得组装尺度扩大到了百kb级左右。
(5)TPA(Twin-Primer Assembly)方法。与上述几种酶依赖性DNA组装方法不同,TPA方法不需要酶的参与。TPA方法是由赵惠民团队于2017年提出的一项双引物非酶促DNA组装的高效准确的多片段DNA组装方法。其原理可分为两步:首先,设计出长短、上下不同的4种引物,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对设计的片段进行扩增;其次,将得到的正确的扩增片段通过退火组装成一个质粒,验证正确后转化到菌内即可。TPA方法在不使用酶的条件下,将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的片段组装成质粒,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