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公元775年,长安城,黄朝京师。
在长安城长安县的十六王宅西侧,巍峨雄壮的武府伫立在其旁侧。
武氏一族,自黄朝开国以来,便以忠烈著称。
从开国皇后母仪天下,如今的镇北大将军武昭义忠诚为国,武家的荣耀如同皇宫的城墙般坚不可摧。
武府的练武场内,一个年仅八岁的少年,武清风,正手持一柄短刀,刀锋在晨光中闪烁着寒光。
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每一击都虎虎生风,正是武昭义一手创下的“破敌九刀”。
这套刀法,曾助武昭义在北疆三日连破阿论莽律重骑,威震塞北。
一旁的武安全,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欣慰,但更多的是复杂与忧虑。
他是武清风的父亲,他虽贵为朝中太子太师,位高权重,但深知武家的荣耀全赖父亲武昭义的军功。
他凝视着儿子的刀势,心中却暗自感叹:朝堂风云变幻,宦官专权,武家的处境如履薄冰。
正当武安全沉思之际,门外传来一阵骚乱声,这是一名兵部军士疾步闯入,衣衫凌乱,神色惶急。
他跪地叩首,声音颤抖:“报——肃北急报!禀报太保大人,镇北大将军……突发恶疾暴……暴死!”
此言一出,武安全如遭雷击,一时竟愣在原地。
他猛地抓住军士的肩膀,声音颤抖着问道:“此言当真?!”
军士满面愧色,泪水涌出:“岂敢欺瞒太保……塞北战况焦灼,晨时塞北探子传来急报,说大将军日夜操劳,早已积劳成疾,于三日前去世……”
“父亲!”武安全双膝一软,跪倒在地,泪水如泉涌般涌出。
他双手捶地,仰天悲呼:“尊父!儿不孝啊!”
这哭声惊动了练武场中的武清风,他停下手中的刀,疑惑地望向父亲。
他跑了过来,拉着武安全的袖子,问道:“爹,怎么了?”
武安全哽咽着,扶住儿子的双肩,声音艰难:“清风,你爷爷……他去世了……”
武清风虽年幼,却也能感受到父亲的悲痛。
他一脸茫然,他只记得自己见过爷爷三面,全是父亲携他去塞北所见。
爷爷在他的心目中是个慈祥又威严的老头子,总是喜欢抱着他。
武清风心里想:“爷爷是个强壮的人,他怎么会死呢,我不明白,他怎么会死的。”
他还不明白爷爷去世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父亲如此伤心,自己也感觉到难受。
武清风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紧紧拉着父亲的手,武安全抬手抹去眼角的泪水,紧紧抱住儿子,低声说道:“清风,你一定要记住,我们武家世代忠良,你也要向你爷爷一样,为国尽忠!”
武昭义的死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五日后,武昭义的遗体被送回长安,而他的佩刀“武阙”则早已先行抵达。
这把刀,见证了武昭义一生的辉煌与荣耀,如今却已黯淡无光,刀刃上依旧残留着岁月的伤痕。
德皇感念武昭义,亲赐武阙为“尚刀”,并为武昭义追封谥号。
他率领朝臣在大明宫为武昭义赐号“忠武”,以表彰其忠诚与英勇。
塞北的防守交由仁德将军徐功接管,武家的“铁血军”也由徐功统领。
武安全作为文臣,虽满腹才略,却在朝堂中屡受宦官掣肘。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将希望寄托于儿子武清风身上。
他请来了世交好友、大内十八高手之一的段槊,教导武清风刀法、弓箭、骑术和内功。同时,他也亲自教导儿子兵法韬略,期望将来武清风能继承家族责任。
“武家子孙,须懂兵法,知沙场规则。”武安全总是这样告诫儿子。
他站在武阙前,目光深邃地望着儿子。
武清风跪在武家祖祠中,看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那把闪烁着冷冽光芒的武阙。
他无数次听到关于祖父与这柄刀的故事,每一次都感到一股沉重的使命压在肩头。
“这把刀,是你爷爷用来安定塞北的。”武安全站在儿子身后,声音低沉而有力。
“它的刀锋斩敌万千,也让武家肩负起难以承受的责任。清风,你可知道你将面对的是什么?”
武清风抬起头,望着父亲,眼中带着坚毅与疑惑。他问道:“父亲,我知道武家的责任,可是……战场会是什么样子?”
武安全沉默片刻,随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未来的战场或许比你爷爷面对的更加复杂。它不仅是沙场的厮杀,还有朝堂的权谋、人心的争夺。但你记住,无论何时何地,武家子弟都要忠心报国,顶天立地!”
武清风双拳紧握,目光灼灼。他跪在地上,深深地磕了一个头:“父亲,武家子孙,绝不负家族、不负国家!”
武安全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既有欣慰与骄傲,又有担忧。
他从怀中拿出一本黯淡的册子,交给武清风:“这是武家祖传的功法,现在该是你修炼的时候了。你跟着你段叔认真练功,待你束发之年,就去肃北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武清风接过功法,只见册子之上写有“太初经”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