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储

中原王朝基本上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游牧民族不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大汗的位置是皇族王公、重臣大将通过会议拥立出来的,当然也为此闹过不少争端。

南宋末年,蒙古皇帝蒙哥在合州战死,没有指明继承人,留守部落的七王子阿里不哥被推举为大汗。南征北战的四王子忽必烈十分不爽——论战功,我最高,凭什么你做大汗!于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各领精兵互斗,打得天昏地暗。虽然最后忽必烈胜出,但蒙古因此元气大伤,南宋也由此苟延残喘了十几年。

时间来到大清。满族也是游牧民族,虽然比蒙古的汉化程度要深,但很多地方还保留有游牧民族的习惯。女真人与蒙古人一样,是谁能带领族人抢夺更多的资源,谁才会被拥立为大汗。清初,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能在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登上帝位,靠的就是他文治武功均高出他人一筹,更受王公大臣们的拥戴。

清军入关后,倒也学过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帝真正的嫡长子——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长子承祜早殇,同母的胤礽在周岁时被正式立为太子。胤礽是大清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深受康熙帝恩宠,自幼接受储君教育。据说胤礽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于弓马骑射,甚有明君之相。康熙帝多次御驾亲征,留胤礽监国。胤礽在治理国家上颇有手腕,为皇阿玛分忧不少。

表面看起来,老爹出去打野,儿子在家守塔,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但几次监国的经历,让胤礽的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做皇帝的感觉实在太爽了,仅仅是监国,根本不过瘾。但是康熙帝在皇帝这个职位上干得正起劲,一点传位的意思都没有——要知道,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历朝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尝到权力甜头的胤礽,在太子的位置上呆了近四十年后,对康熙的感情就从敬仰慢慢转变为埋怨——世间岂有四十年之久的太子!在王储位置上熬了六十四年之久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如果懂汉语,并且恰好读到这段历史,估计会暗自叹道:“胤礽此言,实于我心有戚戚焉!”

熬了几十年熬不到曙光的胤礽,实在熬不住了,开始蠢蠢欲动。渐渐地,胤礽与康熙帝的矛盾逐渐公开并激化,结果是胤礽被康熙帝废而复立,立而复废,精神上深受打击,晚景凄凉。

太子的反复废立,让其他皇子的心思活络起来,最终引发了大家熟知的“九子夺嫡”事件。雍正帝经历过这段血雨腥风,对手足相残心有余悸,因此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悄悄地把继位者的名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放上去,所以除了皇帝,无人知道储君是谁。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皇子们的精力放在自我修为上,以此避免诸子之间的争斗。乾隆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代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