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进巴罗

1994年8月28日 星期日  多云  从安克雷奇到巴罗

除了生我养我的老家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北京,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巴罗这样令我痴迷,在四年之内,我竟不远万里地来了三次。而且每次来巴罗,我都有新的收获。这次在巴罗的任务,主要就是拍专题片。

下午三点,我们在安克雷奇机场登上了一架有爱斯基摩人头像的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飞机。四点三十分我们飞越北极圈。从舷窗往下望去,下面白茫茫一片,看不见任何标志。晚上六点十五分飞机降落在巴罗机场,汤姆夫妇来接我们,把我们安排在国际北极科学考察站。

晚饭之后,我开始写日记,再一次想到了巴罗的历史。巴罗极为特殊,它既是欧亚和北美大陆遥相呼应的地方,又是东西方文化冲击和碰撞之处。据考证,在一万多年以前,这一带就有人居住。而在那时,爱斯基摩这个民族可能刚刚形成。也可以说,巴罗也是爱斯基摩人的发源地之一。巴罗又是北极露脊鲸春秋两季来回迁徙的必经之地,孕育出爱斯基摩人独特的文化。到19世纪30年代之前,这里的爱斯基摩人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834年左右,第一批白种人来到巴罗进行海岸勘察,然后捕鲸者和商人接踵而至。1890年,传教士来到了北极。20世纪30年代,博物学等学科的科学家来到了这片土地上。1940年,军事人员进入北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寻找石油。1968年,在阿拉斯加北坡发现的油田引来了一大批建设者。

对当地居民来说,第一次文化冲击,来自那些捕鲸者。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武器,大大地提高了狩猎的效率,但也带来了外来的疾病,使几乎三分之一的爱斯基摩人丧生。他们还引进了工资的概念,带来了酒和新的食物,输入了新的基因和姓氏。

第二次文化冲击,来自传教士和美国政府派来的教师。他们改进了爱斯基摩人的保健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试图用英语代替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他们禁止孩子们在学校里讲爱斯基摩语,甚至连爱斯基摩舞蹈也被禁止。

第三次文化冲击,来自美国海军。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增加了当地居民与西方人之间的接触。就这样,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一次冲击接着一次冲击,当地的爱斯基摩文化渐渐变得面目全非了。

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人类总是在进步。现在,爱斯基摩语已经可以在学校里使用,学校还设立了爱斯基摩语言课。爱斯基摩舞蹈也早已恢复,连一些白种人也加入了舞者的行列。这就是巴罗的今天,这就是巴罗的现实。我们所能拍到的只是今天的巴罗,纯粹的爱斯基摩文化其实早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