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药心得

第一节 解表药

一、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本品发汗作用强,通过发汗以解除表证,故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并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2.宣肺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应用。

3.利尿消肿,用于风水浮肿。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

【用法用量】

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绒作用缓和,适合小儿、老人及体虚者服用。

【用药禁忌】

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汗,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临证配伍】

1.风寒表证。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者,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2.喘咳气急病证。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

3.水肿。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

4.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以缓解疼痛。

【文献摘录】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

《名医别录》:“止好唾,通腠理,解肌。”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用药心得】

仇湘中常用该药治疗因外感风寒诱发的腰腿疼痛,配伍桂枝、白芍以解表散寒,也常配伍薏苡仁或炒白术以发汗祛湿,用于风湿关节痛的治疗。

二、桂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表虚证。

2.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常用于寒凝血滞诸痛症。

3.温脾扶阳,温肾行水。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用药禁忌】

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

桂枝对中枢神经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的作用;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作用;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有抗炎和影响免疫系统的作用;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降低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发挥祛痰、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

【临证配伍】

1.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子,如桂枝附子汤。

2.助阳化气,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文献摘录】

《医学启源》:“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寒凝血滞。”

《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桂枝善散寒解表,故对于风邪、寒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疼痛可起到疏风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与麻黄、葛根等药配伍;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可与附子、生姜配伍,用于寒邪闭阻经络肢体关节所致的疼痛;同时桂枝温助阳气的作用对气血亏虚所引起的“不荣则痛”可起到助阳、补气、补血的作用。桂枝常与白芍、黄芪等药配伍。

三、生姜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发汗力较弱,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本品有“呕家圣药”之称,胃寒呕吐,可配伍半夏,如小半夏汤。胃热呕吐,可配伍黄连同用。还可用于炮制其他止呕药,以增强止呕作用。

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尤为适宜。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用药禁忌】

本品伤阴助火,故阴虚内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姜辣素能促进胃液分泌和肠管蠕动,助消化;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心脏,升高血压,并有一定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及阴道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证配伍】

1.发散风寒。本品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亦常与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效。

2.降逆止呕。生姜辛温,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功善祛痰下气,尤善于降浊阴而止呕。

3.温化痰饮。生姜辛温,入肺、脾、胃经,能宣散水气。

【文献摘录】

《日用本草》:“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

《长沙药解》:“以经络寒湿,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本草乘雅半偈》:“(姜)味辛气温,宣发生阳之气,充益火大之源,以消阴翳冷气,寒酸木僵”。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生姜除了有常见的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和温肺止咳三个方面的作用,还能温里散寒,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常与细辛、桂枝、附子、吴茱萸相配伍;还能入血分以温通血脉,常与补气药黄芪,补血药当归、芍药,活血化瘀药川芎、桃仁等配伍;同时还能宣通阳气,温通心阳,通利血脉。生姜常与桂枝等药配伍。

四、荆芥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本品药性和缓,表寒、表热均可应用。

2.透疹疗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本品能祛风止痒、透疹、解毒。

3.炒炭止血,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右旋柠檬烯。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热、镇静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有镇痛和抗炎作用。荆芥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

【临证配伍】

1.解表散风。风寒感冒常与防风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每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银翘散。

2.宣毒透疹。常配伍蝉蜕、薄荷等药,用于小儿麻疹不透,如透疹汤。或配伍苦参、防风等药,治疗风疹瘙痒、湿疹痒痛,如消风散。还可与金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治疗疮疡初起,如银翘败毒散。

3.消疮止血。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治疗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或与地榆、黄芩炭等药同用,治疗便血、痔血。或与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同用,治疗妇女崩漏下血。

【文献摘录】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本草经疏》:“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人。”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荆芥辛温发散,具有风药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内湿、内热、郁火,故可开发郁结闭塞,流畅气血运行。治疗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者乃风邪走窜、湿邪与之相兼为病时,荆芥为疏风圣品,可宣散湿浊、搜剔经络。荆芥与理气药相配,可助气机疏达;与理血药相配,可使气血流动;与清解药相配,可促宣发清散;与祛湿药相配,可协芳化疏通;与补益药相配,则可升运清气。

五、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防风善于祛风,微温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可用治风寒湿痹。

3.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证。本品可用于风毒内侵、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此外,本品炒用还能止泻,用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类。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鲜品防风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临证配伍】

1.解表散风。防风既可用治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又可用治外感风湿,如羌活胜湿汤;配伍薄荷、蝉蜕等辛凉解表药,可治风热表证;配伍散风止痒、活血消瘀药,可治疗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2.祛湿止痛。常配伍羌活、姜黄等,如蠲痹汤。

3.祛风解痉。常配伍天麻、白附子,如玉真散。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

《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防风可用于脊痛项强,腰脊似折之风湿痹证,常与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等辛、温药配伍,以祛湿除痹。

六、羌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与应用】

1.散寒祛风,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本品发表力较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2.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用药禁忌】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慎用。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β-谷甾醇、欧芹素乙、有机酸及生物碱等,有镇痛、解热作用,并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挥发油亦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临证配伍】

1.风寒湿邪所致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等药配伍,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2.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常与防风、姜黄等药同用,如蠲痹汤。

【文献摘录】

《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本草纲目》:“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床上常用本品与补肝肾、强筋骨药配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等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七、白芷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解表散风,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2.通窍止痛,用于阳明头痛,牙痛,鼻渊。本品以散阳明经风湿之邪而止头额疼痛见长,且芳香上达,善通鼻窍。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疼痛等症。

3.燥湿止带,用于带下过多。本品能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4.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用药禁忌】

阴虚血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

白芷含白芷素、白芷醚、白芷毒素等;杭白芷根含6种呋喃香豆精和2种白色结晶物。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的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白芷毒素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白芷水煎剂对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证配伍】

1.风寒湿痹,可配伍羌活、防风等,如九味羌活汤。

2.外感风寒,可单用,即都梁丸;或与川芎等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属外感风热,鼻渊头痛,常与苍耳子、薄荷等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本品还善治牙痛,若属风冷,配伍细辛;若属风热,配伍石膏、黄连。

3.寒湿带下,可与炮姜、白术等药同用,如白带丸;若属湿热带下,可配伍车前子、黄柏同用。

4.痈疽初起,红肿热痛,每与金银花、天花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还可与瓜蒌、贝母配伍治疗乳痈肿痛。

【文献摘录】

《本草求真》:“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证常在辨证处方基础上,配伍白芷治疗骨科痛症。

八、葛根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

1.解肌退热,用于外感表证。

2.透发麻疹,用于麻疹不透。常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可与升麻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4.升阳止泻,用于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长而奏止泻止痢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用药禁忌】

服用期间忌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酒、可乐、咖啡、浓茶、辣椒、韭菜、狗肉、羊肉等辛辣温热的食品。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包括大豆苷、大豆素及葛根素等。葛根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葛根总黄酮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有轻微降血糖作用。

【临证配伍】

1.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常与柴胡配伍,如柴葛解肌汤;若症见恶寒无汗,项背强直,可与麻黄配伍,如葛根汤。

2.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与当归、白芍同用,如逍遥散。或与香附、川芎等药配伍,如柴胡疏肝散。

3.生津止渴,常配伍天花粉,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及内热消渴。

4.湿热下利,与黄芩、黄连同用,如葛根芩连汤。治脾虚泄泻,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如七味白术散。

【文献摘录】

《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

《名医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床常重用葛根为君,以舒挛通络、解肌缓急,配伍桂枝、羌活、安痛藤等,治疗风湿痹阻之头身疼痛、颈臂酸楚者。

九、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与应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同时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

2.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

3.用于鼻渊。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

4.用于肺寒咳喘。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用药禁忌】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另含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消旋去甲乌药碱、谷甾醇、豆甾醇等。

2.药理作用: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大剂量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显示一定毒副作用。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及黄曲霉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华细辛醇浸剂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所含黄樟醚毒性较强,系致癌物质,高温易破坏。

【临证配伍】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

3.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甘草、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文献摘录】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证擅用细辛配伍川芎、防风、独活、桑寄生、薏苡仁等治疗风寒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