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已是人间第一流
- 华娱2004,我要当导演
- 苍山残阳
- 4055字
- 2025-01-25 00:11:47
随着评审团大奖的揭晓,陈锋和旁边的同伴都陷入了一种极度喜悦的恍惚中。
不是在做梦吧?!
每个人的心里,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同样的疑问。
尤其是陈锋,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
他茫然地看着领奖台,耳朵屏蔽了其他声音。
获得评审团大奖的两位导演,说了一番获奖感言。
同样的奖项,但这两人的心情却大不一样。
一个是真的高兴,另一个则有着无法掩盖的失落。
换做陈锋的话,可能也是一样的感受。
明明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
当拉契得·波查拉和肯·洛奇一起走下领奖台后,现场镜头开始锁定陈锋。
受邀前来的宾客,也都将目光聚焦在他的脸上。
基本上所有人已经提前知道,金棕榈的获奖者是谁。
主持人邀请颁奖嘉宾上台,更是坐实了大家的猜测。
戴着墨镜的王佳卫,打开了信封。
“获得第五十九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是《寄生虫》,陈锋……”
听到自己的名字,陈锋深吸了一口气。
他站起身来,往下扯了扯西服。
经历过一次金熊奖的洗礼,让他比去年稳重了许多。
分坐在他左右的剧组人员,全都站了起来。
陈锋和他们一一拥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参演一部金棕榈电影,对每个电影人都意味着荣耀。
拥抱过后,陈锋才不紧不慢地朝着领奖台走去。
白水晶底座的奖杯,让金色棕榈叶如同悬浮于宝石之上。
“恭喜。”
王佳卫用普通话表达祝贺,说的字正腔圆。
港岛的电影人中,他是为数不多能讲好普通话的一个。
“谢谢。”
陈锋接过奖杯,跟王佳卫拥抱致意。
接着,作为颁奖嘉宾的王佳卫默默走开,将领奖台留给陈锋一人独享。
他伸手微微调整了一下话筒。
“首先感谢《寄生虫》剧组的每一名工作人员,无论是台前的演员,还是幕后人员,都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心血。”
“这座奖杯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剧组的所有人。”
陈锋举起奖杯,冲着台下剧组所在的方位用力晃了晃。
接着,他继续发表获奖感言。
“我还要感谢主办方,感谢评审团,能够将一座完整的金棕榈奖杯颁发给我……”
听到这话,在场不少电影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并送上了掌声。
他们都知道,去年柏林电影节颁奖礼上发生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自嘲拿了半个金熊奖。
以一种幽默的姿态,彰显了年轻人的自信。
“感谢这部电影的艺术指导田庄庄老师,天河影视的王宏伟先生,以及投资人李大壮……”
陈锋感谢了一遍。
随即,他的话锋一转。
“另外,我要感谢那些质疑我的人,碍于时间因素,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
当陈锋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现场启动了同声翻译器。
将华语翻译成了英语,让现场的人都能听懂。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从导演椅到颁奖礼的这段路程,可能一辈子都迈不过去。”
“我就喜欢你们看不惯我,又追不上我的样子。”
“但我衷心地希望,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地追赶,因为我已经遥遥领先,感受不到背后的压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再这样下去,我可能会越来越骄傲,越来越懈怠。”
“最后送你们八个字:好好学习,努力追赶。”
说完,陈锋拿着奖杯走下颁奖台。
他从来没准备过所谓的获奖感言,每次都是有感而发。
报仇不隔夜,有机会就怼回去。
天大地大,开心最大。
哗哗……
现场的电影人,热情地鼓掌。
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每次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站在戛纳的领奖台上,毫不掩饰地怒怼别人。
直抒心意的做法,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
那股自信,更是溢于言表。
少年负壮气,奋斗正当时。
回到座位上,掌声还在继续。
这一刻的陈锋,当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出道至今,拍了两部电影。
一部拿金熊,一部夺金棕。
就在他发言的同时,获邀进入现场的内地娱记已经写出了新稿子,并配上了视频。
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回去。
没等陈锋走下台,新浪娱乐的头版头条就换了新标题。
#犹记少时凌云志,已是人间第一流#
封面配图是陈锋举起金棕榈奖杯,满脸的意气风发。
强烈的自信,锋芒毕露的锐气。
透过图片,径直撞在观众的视网膜上。
陈锋斩获金棕榈大奖的消息,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
除了内地和港澳台之外,还有很多国家的娱乐版块进行了大幅报道。
如果别人拿了金棕榈,肯定没有这么高的新闻热度。
但陈锋不一样。
他还不满二十五周岁,按照西方人的计算方式,只能算二十四岁。
从年龄上来讲,就自带了舆论热度。
再看看陈锋的履历。
不知多少人会惊掉下巴,直呼上帝。
在校期间,二十三岁斩金熊。
刚刚毕业不到一年,二十四岁拿金棕。
纵观世界影史,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殊荣。
即便从今天开始,陈锋退出影视圈,不再拍摄任何一部电影。
他依旧会成为电影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而且是能够经受住时光考验的那种。
未来在电影圈里,任何人提起年少成名的例子,他都必然是首选。
全世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着追捧天才的习惯。
影视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去年陈锋获奖之后,名气扶摇直上。
打破了国家与文化上的隔阂,形成了破圈效应。
即便是来到欧洲,也会被记者追着访问。
仿佛在这个剧组里,他才是真正的大明星。
因为天才导演的称号,不仅局限在华语地区。
如今,陈锋又拿下了金棕榈。
天才之名,得到了全球各地电影人的普遍认可。
他的经历是一段传奇,甚至可以称之为一段神话。
未来,很难有第二个人复制。
更不要说超越了。
这一晚,全球娱乐媒体都在报道一个人的传奇。
如果说去年拿金熊的时候,陈锋只是一个声名鹊起的天才导演。
那么从今晚开始,他已然身负四海之望。
颁奖礼刚刚结束,池晓拧的手机就接到了各地片商的电话。
拿奖之前是一个价,拿奖之后就是另一个价了。
再加上陈锋的传奇履历,让这部片子自带了宣传热点。
不仅可以节省大笔的宣发费用,还能刺激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这些片商一个个都精明的很,敏锐地发现了价格锚点。
只不过,现在的池晓拧压根不着急。
他跟在陈锋后面,还有其他重任在身。
来之前,公司王总就叮嘱过。
一定要当心,别让自家老板在记者面前说太多。
可问题是,他压根拦不住。
前脚刚出了颁奖礼剧场,后脚陈锋就被乌泱泱的记者给包围了。
“恭喜陈导获得金棕榈奖,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很老套的问题,却又是必须问。
“实至名归。”
记者用英语提问,陈锋用汉语回答。
听上去,颇有点鸡同鸭讲的意思。
“你已经有了金熊和金棕榈,有没有想过去威尼斯再拿一座金狮?创造最年轻的大满贯记录?”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我从不追逐记录,而是记录在追逐我。”
陈锋回答的非常坦然,仿佛理所当然一样。
身旁的池晓拧,暗暗捏了一把汗。
怪不得,王宏伟叮嘱自己,一定要让陈锋少接受采访。
这尼玛说话太狂,容易遭人忌。
“陈导,据说你的新电影面临无法上映……”
又一名欧美娱记提出了较为犀利的问题。
“陈导累了……”
池晓拧赶紧上前一步,横在中间,隔开那名记者和陈锋的采访。
“陈导,我是腾讯娱乐的记者,请问你怎么看待冯晓钢导演对你的评价?”
国内的媒体记者,终于挤到了前面。
“我跟他不是一个赛道,我是电影导演,他的工作是拍小品集锦。”
这话真他妈损,赤果果地无视了冯裤子。
把人家的贺岁片,说成了小品。
陈锋就是这性格,有仇当场就报,从不委屈自己。
“同样入围戛纳的娄叶导演对你的评价不高,对此你有什么想回应的吗?”
网易娱乐的记者,也跟着一起挑事。
有矛盾,才有热点。
“纠正一点,入围和拿奖是两个概念,两者的差距可能是他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
陈锋回答的随心所欲。
主打一个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贾张克导演说你的阅历不够,电影主题是故作深沉。”
搜狐娱乐的记者也不甘落后。
“他的导演技法太烂了,我随便从导演系抓一个小师弟,都比他强的多。”
陈锋的反击,往往是一针见血。
贾张克是北影文学系的毕业生,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导演技法问题。
“路川导演说你是哗众取宠,装出一副有深度的样子,你对此有何评价?”
内地的娱记是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大,恨不得这帮导演直接亮刀子。
“路师兄够可怜的了,第一部作品是姜导的,第二部作品又抄袭人家纪录片,打了官司还要赔钱。”
“人家都成丧家犬了,咱就别往井里扔石头了,随便吐口痰就行。”
陈锋对任何人都不会客气。
刚才提到的三位六代导演,都是北影学院出身。
说起来,他们和陈锋是正儿八经的校友。
尤其是娄叶和路川,也是导演系的学生,陈锋的亲师兄。
可他们对陈锋不客气,陈锋就立马回怼过去。
“陈导雷猴,你的新片全程在我们港岛拍摄,在此期间你对港岛留下了那些深刻印象?”
这名记者的话筒上,印着TVB的台标。
“港岛的朋友很热情,港岛的美食很好吃。”
陈锋想起章伯芝和赢彩儿,不由得夸赞热情主动。
“您下一部戏还会在港岛拍摄吗?”
TVB的记者继续追问。
“不会了。”
陈锋果断摇头。
“为什么?”
记者不解。
“在港岛拍戏,他妈的一天要交八次保护费,这谁受得了。”
提起这件事,陈锋至今心里还有气。
早就知道那地儿乱,没想到还真跟电影里演的差不多。
此时,池晓拧赶紧护着陈锋往前走。
不能再接受采访了,自家老板惹事的能力忒强。
一会儿的功夫,得罪了一大票人。
在池晓拧的催促下,陈锋带人上车。
回到酒店里,一行人还有点晕晕乎乎。
刚才出来的时候,整个剧组都被记者给围住了。
每个人都接受了采访,诉说今晚的喜悦和激动。
回来的路上,手机铃声就响个不停。
恭喜的短信,还有亲朋好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看都看不过来,接都接不住。
信息太多,滚烫的手机变成了暖手宝。
作品得了奖,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不仅是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也是如此。
到了酒店以后,陈锋正式宣布,等票房分成到账每个人都有一个大红包。
这部电影光靠海外版权,就能实现盈利。
港台的票房分成,变成了纯利润。
陈锋对待合作伙伴,向来不小气。
自己也不能把好处全占了,发点红包让大家一起沾沾喜气。
对于他的决定,大家伙儿自然拍手赞成。
红包不红包的无所谓,关键是人家导演有这份心意。
这时候,港岛已经是凌晨时分,英皇娱乐的工作人员还在加班加点。
他们负责宣传发行的电影,获得了金棕榈大奖。
一个现成的宣传热点还抓不住的话,那就等着被炒鱿鱼吧。
他们连夜赶制新的宣传方案,并且决定明天要去找其他院线进行谈判。
《寄生虫》的上映规模必须扩大,起码要在五十家戏院以上。
全港上映,掀起观影热潮。
另外,院线分成方面也要进行调整。
首周票房四六分,不符合一部金棕榈电影的地位。
按照前几天的票房走势,还有很大的商业潜力。
对于发行方来说,票房越高,他们赚的越多。
按照之前的协议,他们至少可以拿走总票房的百分之十当作宣传发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