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古人见面为什么要跪拜?

在影视剧里,大臣见到皇帝都要双膝下跪,百姓见到官员也要双膝下跪。不光是下跪,有的时候还要磕头,这就是跪拜礼。古人是自古以来就有跪拜的礼仪传统吗?

跪拜礼是古代礼制中的一种重要礼节,《周礼》中便有“九拜之礼”的记载。但跪拜礼只是作为一种礼仪在某些时刻出现。更常见的则是“跪坐”。先秦时,无论是宫殿庭堂,还是官府民宅,都没有桌椅板凳,大家都是在地面铺设的席子上席地而坐。那时的坐姿是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跟而坐。

跪坐时代,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只要身体前倾并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跟,即变为跪姿。如果双手触地,则转化为拜姿。先秦君主与臣下面谈时,双方都是跪坐,而臣下如果要表示敬意则需要离席行“稽首礼”。汉朝依然保留跪坐这种坐姿,现在我们在一些汉代的壁画中还能看到。

五代到宋朝,高型坐具椅子空前普及,古人不再席地而坐。既然平时不跪坐了,跪拜便成为刻意而做出的动作,尊卑色彩也更加明显了。宋朝的大臣对君主的跪拜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仪式典礼上。平时大臣见皇帝也不跪拜,只是站立表示尊重,如果需要表示敬意,一般则行双手交叉的揖拜之礼。

元朝皇帝听取大臣上奏国事(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奏闻,极具卑微与谄媚色彩,这与元朝将君臣关系视为主仆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明朝取代元朝,但跪拜的礼节没有改变。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不光规定臣下见皇帝要下跪,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大明会典》记载:“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清朝建立后,为了威服臣民,制定了一整套冗杂烦琐的社会政治礼仪。在这套礼仪里,不仅要对皇帝跪拜,还要磕头,具体还分为一跪三叩首、二跪六叩首、三跪九叩首等不同形式。光磕头还不够,还要磕得响,以至于有的大臣面见皇帝前要贿赂宫中太监,好让太监将其领到朝堂内的空心地砖处,这样磕头才磕得响。

清朝时,皇帝不光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甚至要求外国的使者下跪。乾隆晚年时,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就因为跪拜礼而与清朝官员发生了激烈争论。近代著名历史学者蒋廷黻先生甚至认为,马戛尔尼的跪拜礼等问题,正是几十年后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体现了天朝秩序与近代外交的冲突。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臣民跪拜习惯了,还以为世界各国都是要对君主跪拜的。1866年,清廷官员考察英法等国,惊讶地发现西方人竟然不跪拜君主,一时还有点不习惯。他们在回忆录中记载道:“其君臣相见,无山呼跪拜礼,只垂手免冠而已。”

国人对皇帝的跪拜,并未持续到帝制时代的最后一刻。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同时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内阁的多位大臣,第一次摒弃跪拜礼,以三鞠躬礼朝见了太后和皇帝。以此为标志,跪拜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寿终正寝。

跪拜礼的变迁,不仅仅是礼仪的流变,其背后的实质是时代精神的蜕变,是君主权力空前加强的外在表现。宋朝士大夫敢直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元明清三朝,大臣的地位卑微到只是皇帝的奴才。至于普通百姓,连当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是蚁民。辛亥革命后,除了对父母长辈或先人牌位,国人下跪的礼节都被废除了。然而在精神上,很多人还是跪着的。

△ 跪拜礼(出自《康熙南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