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胡可先

魏娜博士2007年考入浙江大学,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就开始从事唐诗自注研究。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唐诗歌新变研究》的第二章《中唐诗歌形式之变:以诗歌自注为中心》,就是对中唐诗歌自注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到了新疆师范大学工作,其学术研究在中唐诗歌自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唐代诗歌自注进行全面系统、通贯深入的研究,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成果完成以后,以优秀等级结项。因为这项成果具有较高的质量,有助于推进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我就极力推荐给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成果即将出版之际,魏娜博士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就把先行阅读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唐诗自注作为诗歌创作的一部分,随着写本和编集传世,自有其特殊的价值。以杜甫诗歌为例,杜甫诗歌存世最早的版本是宋人王洙、王淇所编的《杜工部集》,集中就保留了很多自注。这些自注提供了理解杜诗的原始资料,因而宋代注家也就非常重视它们。现在仍然传世的宋人杜诗注释的十余种版本,诸如赵次公《杜诗先后解》、黄鹤《补注杜诗》、郭知达《新刊校定集注杜诗》,都会对杜诗自注进行文献的考证。一直到清代,著名的杜诗注本如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都在利用杜诗自注以注释杜诗与理解杜诗。但是,古代的注本,只是将杜诗自注作为注释杜诗可以借助的材料,而没有将杜诗自注做综合系统的清理。魏娜博士则对杜诗自注进行专门的研究,论述杜甫对盛唐诗歌自注有两大突出贡献:第一,拓展了盛唐诗歌自注的内容。各类自注的阐释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是盛唐诗歌自注的显著特点之一,而在推动盛唐诗歌自注内容多元化的过程中,杜甫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杜诗自注提供了新创诗体的信息,为体式类自注增添了新的注释内容;另一方面,杜甫也是首位将对地方民俗风情的介绍引入自注的诗人。第二,杜甫是首位充分利用自注助推诗歌情旨内蕴表达的诗人。杜甫充分发掘并发挥自注助推诗情诗旨呈现的作用,其践行过程是不断满足自注传递情蕴信息的过程。杜诗自注的突出贡献,首先是对新创的诗歌体裁进行标举,拓展了体式类自注的内容;其次是突破自注侧重对诗歌所涉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叙述的传统,开始将诗句中充满地域色彩且更加日常化的土俗民风作为新的注释点,并由此显现出尚怪奇、求平俗的诗歌创作追求;再者是充分发掘并发挥自注彰显诗歌情旨意蕴的能力,从而使自注与诗歌的关系更趋内化。魏娜博士唐诗自注研究这项成果的开拓意义之一,就是对唐诗自注做了全面的清理和研究。

唐诗自注作为诗歌创作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唐诗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唐诗自注问题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比如,学者们在讨论宋代杜甫诗集注文的时候就会涉及自注问题,在注释唐诗别集如《白氏长庆集》时也会涉及自注问题。唐诗自注是诗集整理和注释绕不开的基本问题。但迄今为止,唐诗自注只是充当了诗歌研究的辅助手段,尚未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文章还停留在文献考证的层面。多年以来,魏娜博士对于唐诗自注进行了系统探索,发表过《论中唐诗歌自注的纪实性及文献价值》《论唐诗自注与情蕴的关系》《唐代诗歌自注发展轨迹探赜》《传诗与注诗:传播意识下的唐诗自注运用》《唐诗自注发展创变探析》《史书自注对唐诗自注之影响》《回顾与思考:唐诗自注与唐诗研究境域的开拓》《杜甫诗歌自注贡献探析》《论白居易诗歌自注与诗歌传播间的关系》等近十篇专题论文,梳理了唐诗自注的发展轨迹和创变关系,揭示了唐诗自注的纪实性、抒情性、传播性特点,并对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自注进行专题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她完成了体系完整的著作《唐代诗歌自注研究》。这一成果重在解决唐诗自注的发展流变、自注生成的影响因素、唐诗自注的特征,以及唐诗自注的价值与局限等问题。这一成果呈现唐诗自注的基本面貌及发展脉络,探究唐诗自注的生成动因在于借助史书自注的方式展开诗歌自注路径,总结出初、盛、中、晚唐四个时期诗歌自注的不同特点,指出自注内容与诗歌深层情蕴的黏合程度是决定自注与诗歌亲疏关系的关键,而其融合又表现为触引、补充、引申、强化四种基本形式。这样的研究,建立了唐诗自注研究的新体系,打开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在唐诗自注研究体系的构建方面,作者致力甚多。作者总体上确立“一点两翼”的格局:以唐诗自注为立足点,是为一点;以自注本体探究为一翼,钩稽唐诗自注的基本面貌、自注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唐诗自注的价值与局限,是谓入乎其内;以发掘诗歌自注与史书自注、诗歌文本、诗人三者关系的拓展研究为一翼,是谓出乎其外。魏娜博士在“一点两翼”的思路下,设置研究框架:第一章重在类别与阶段的划分,从纵横两个方面奠定唐诗自注的研究基础;第二章重在对唐诗自注生成与发展的探索,研究史书自注对于诗歌自注的影响和诗人传播意识的自觉;第三章重在对唐诗自注不同阶段特征的总结,根据初唐至晚唐诗的自注数量、自注诗人数量、自注类型格局、自注内容等发生的变化,概括唐诗自注的阶段性特征;第四章重在对唐诗自注的评价,论定其重要价值,指出其存在缺陷。由于唐诗自注篇幅短小,零散细碎,较唐诗本身而言,其整体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要在众多碎片化的自注材料中凝聚出中心,提炼出论点,建构成体系,其挑战性比其他选题的学术研究更大。也是因为唐诗自注的短小性和碎片化,研究难度很大,故而学术界迄今为止的专门研究成果就不多,本书堪称唐诗自注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善于整合碎片化的自注材料,以点带面,以点串面,连点成线,将散见的材料纳入整体的框架中进行分析,确定立体坐标,建构完整体系,这也是本书的一大创获。

为了呈现唐诗自注生成、发展、变化、影响的演进脉络,纪实性、抒情性、传播性的基本内容,揭示唐诗自注的底蕴和特点,魏娜博士在研究方法上也努力推陈出新,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整体观照的动态性。魏娜博士在设计本书框架时,从唐诗自注的发展入手,进而剖析唐诗自注的生成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唐诗自注的特征,最后衡定唐诗自注的价值,指出相关研究的缺憾,这样的研究,既能呈现出唐诗自注的风貌,更能勾画出唐诗自注的发展轨迹。二是个案研究的体系化。本书的整体研究也是由多个个案研究支撑的,而且在个案研究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特色就是体系化。在各个阶段当中,精心选择最为典型的个案进行研究,如初唐时期选择王勃和李适,盛唐时期选择杜甫,中唐时期选择皎然和白居易,晚唐时期选择皮日休和陆龟蒙。在选择个案的时候,依据自注数量以及对唐诗自注发展的贡献作为标准,不同时期选择的个案能体现自注发展的特点。在同一个案当中,凸显其自注特点及其对于前后诗人的因革关系,构成个案内部的体系。三是数据表现的表格化。本书的研究,以唐诗自注的数量统计作基础,而表格化呈现就形成鲜明的特点。比如论述唐诗自注的四个发展阶段,就是在数据量化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从而揭示唐诗自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这样的表格化处理,体现出可视性、简捷性,也增加了各项数据的对比度。

本书是魏娜博士的第二部专著,也体现出她在博士毕业十余年后的学术进境。她的第一部专著是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唐诗歌新变研究》,2016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在那部专著中,她对中唐诗歌自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题研究,概括了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衡定了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探讨了杜甫、白居易诗自注与诗歌本身的内蕴关系。由中唐诗歌自注的专题研究到整个唐诗自注的体系构建,魏娜博士即将出版的这一部专著印证了她在学术研究方面文献运用的娴熟和理论思考的成熟。魏娜博士热衷于学术研究,希望她继续努力,开拓更宽的视野,取得更新的成果。

2024年4月18日写于浙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