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将门关系

李弘叫住刘仁轨又将苏延年召到身前。

待众人离开,刘仁轨拱手问道:“太子殿下单独留下微臣,不知所为何事?还望殿下明示。”

李弘也不闪烁其词,而是指着身旁的苏延年,说出了想让刘仁轨收他为徒并传授海战兵法的想法。

“太子殿下为何要让他学海战之法?”

刘仁轨疑惑不解地问道。

高宗龙塑三年,他虽然指挥过白江口海战,而且还歼灭倭国四万水军,一战灭了倭国想染指辽东半岛的野心,可是水军在作大唐灭百济和高句丽的过程中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并没成为战场的主力。

因此他虽然清楚水军在大唐灭高句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如通海路运输补给物资,确保了前线军队的供给,保障了战争的持续进行;通过海上航线进行情报收集和侦察,了解敌情和地形,为陆上作战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而且水军庞大的兵船给了敌人心理压力,使得高句丽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不安和恐惧,从而影响了其作战意志和士气。

时至今日,这支驻守在熊津都督府的水军已经在大唐与新罗的战争中因守城而被覆灭。朝廷跟新罗的战争还在持续却依旧没想过要组建水军的意思,可见圣人跟兵部对水军的不重视。

这般情形下,太子却让自己的亲信去学海战之法,这不是自毁前程吗?

刘仁轨实在看不懂李弘此举的用意。

“刘尚书久在辽东战场,你应该很清楚一支庞大的水军,对辽东战场的战局有多大的影响力,对半岛的军事压迫有多大。”李弘侃侃而言,说到水军对大唐的重要性,他是眼界要比刘仁轨宽太多。

见刘仁轨微微点头,认同自己的说法,他继续道:”假如大唐在登州建立军港,新建一支水师,近可防御大唐东海沿线水域,远可以登录百济故地,威慑野心勃勃的新罗,还可以横渡大海远攻蠢蠢欲动的倭国。你认为大唐还会再有东防隐患吗?”

刘仁轨浑浊的眼眸中精芒一闪,太子这番见解,让他对大唐和新罗的战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现在在辽东半岛,大唐跟新罗的关系是,大唐朝联合新罗灭亡百济与高句丽之后便在百济故地设立熊津都督府,又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其地为鸡林州都督府。

大唐的意图是在高句丽和百济故地实行羁縻统治政策,新罗则意图争夺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由其直接统治。

于是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大唐跟新罗战争爆发。

之前由于受西北吐蕃局势的影响,尤其是大非川战败,大唐在半岛采取的是退守政策,以至于让新罗联合并扶植了半岛上的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一起反抗大唐的统治。

并于咸亨二年开始攻打唐在百济的驻军。一举拿下在百济国都泗沘,彻底推翻大唐的熊津都督府(扶余隆为都督,但滞留唐朝不敢回故国),建立所夫里州,实际上控制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地。

今年他们又派薛乌儒与高句丽旧将高延武各率精兵1万渡过鸭绿江,大军进至乌骨城(今丹东凤凰山东麓),眼下东州道行军总管高偘正在率兵镇压。

刘仁轨心想,假如大唐真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想必新罗也不敢如此肆意妄为毫无顾忌地进犯高句丽故地吧?

李弘继续分析道:“眼下大唐的外患是西北的吐蕃,新罗的威胁远在吐蕃之下,因此圣人才没有再建水军,但只要吐蕃被灭,西北边患消除,大唐又怎么能容忍新罗还想继续吞并我们的将士辛辛苦苦灭了高句丽得到的土地?到时候必将再次发兵半岛,新建水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刘仁轨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神色舒缓,似在细细品味李弘的独特见解。

李弘笑道:“孤今日让你收苏延年为徒,不过是提前谋划,想尽早培育些这方面的将才。”

李弘说的坦诚却没有全然道出实情,因为他还有更大的目标没有说出来,怕刘仁轨听完会将自己当成疯子看待,实际上,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防备东海水域,他还想通过这支水军横扫亚洲进而开发全球,他不止想做大唐的皇帝,他还想做地球的酋长。

当下他安排苏延年学海战之法,为的就是将来要在登州组建水师,攻伐新罗和倭国时能够委以重任,将这支精兵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苏延年是苏烈之孙,苏烈跟刘仁轨关系颇深,当年苏烈攻打百济、高句丽时,刘仁轨就是他的部下,有了这层关系,李弘料定只要苏延年有意拜师,刘仁轨不会拒绝。

刘仁轨听完满脸愧疚地说道:“方才是微臣误解殿下了。”

他以为太子让苏延年拜他为师,是为了将他拉上东宫的阵营。虽然今天他们三人同意了李弘的建议而得罪了李贤,可他深谙官场之道,并不想太早的站队太子。

李弘只是笑笑,并没有揭穿他心底的真实想法。

其实他也明白,今日自己迫使戴至德三人表态,不过是让他们在决议上有所表示,并非真就将三人收入囊中。

倘若李贤大度,不计较此次三人对他的构陷,日后这三人未必不会转投李贤门下。

“刚才微臣细想殿下之言,未尝觉得没有道理。只是新建水军耗费颇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而且太子殿下可能误会了,当年大唐参与白江口海战的水师并不是真正的水军,他们只是临时组建的一群不怕水的兵卒,他们战斗力远远达不到真正水军的实力。”刘仁轨解释道,顿了一下,他又神往道:“要是大唐能组建一支真正的水军,半岛的新罗以及更远的倭国,恐怕早就颤颤巍巍地匍匐在圣人脚下称臣纳贡了。”

“会有这么一天的。”李弘笃定地说道。

刘仁轨对李弘的回答不置可否,他看了一眼苏延年,见这年轻人不过二十出头,身为勋贵之后却全无那些纨绔子弟的浮浪习性,略作思忖后,微微颔首应道:“臣可以答应殿下的要求,不过他想拜师,得先通过考验才行。”

“这是自然!”

李弘欣然道:“苏延年,还不快快拜见你的恩师。”

刘仁轨闻言只是微微皱眉却也未否认李弘提出的称呼。

苏延年会意赶忙躬身下拜道:“学生参见老师。”

“罢了”

刘仁轨微微叹息,眼前之人终究是老友的孙子,他真要进步,自己又怎么能忍心拒绝呢?随后他李弘一脸倦意,便识趣的向苏延年说道:“今日太子已经很累了,我们就不要再打扰了,有时间臣再来拜访。”

苏延年点头称是。

二人向李弘告辞后转身离去。

“咳咳...咳咳咳...”

李弘又开始咳嗽。

他的身体确实很疲惫,可是一想到今日的收获整个人又变得非常精神。

李弘回至书房,饮了杯茶,稍作休憩,便让刘童在旁伺候磨墨,摊开宣纸,奋笔疾书,写下明日要呈交政事堂的、自己欲调入东宫的人员名单:

迁狄仁杰为大理寺主簿、娄师德为太子仆寺主簿、张仁愿为太子率更寺主簿。

擢张柬之为率更寺丞、唐休璟为右卫率府长史、杨炯为崇文馆直学士。

征骆宾王、魏元忠、郭元振、薛稷、姚崇入崇文馆读书。

刘童在旁瞧着宣纸上的内容,满心疑惑。

因为他不认识上面写的这些人是谁。

只是在看到“郭元振”三个字时,想起曾在太学见过的那个年仅十六岁的太原郭氏子弟。刘童眼角轻抽,太子现在这么狠吗?就连十六岁的孩子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