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应训》的寓言故事集(1)
- 共读《淮南子》的智谋
- 张守春
- 2069字
- 2025-01-02 16:48:50
1
伯乐是个非常善于相马的人。秦穆公要求他去给自己找千里马。伯乐找了三个月,回来说,我已经找到了马,就在沙丘那个地方。
秦穆公问,马是公的还是母的?
伯乐说,马是公的,颜色是黄色。
秦穆公派人过去拿这个马,结果一看,却是母的,颜色是黑色。
秦穆公不高兴了,批评伯乐说:“你太失败了,我让你找马,结果你找来的马是什么颜色都没看清楚。你这是怎么找的?”
伯乐叹息一声,说:“你真是不明白,难怪你找不到人才。像我去观察的是天机,我去探知的是事物的精华,取其精华而忘掉那些粗糙的东西,关注里面的而不去看表面的,看他的根本而不看那些细枝末节,所以我才能够找到真的良马。”
果然,这匹马被带来了,一看确实是千里马。这就是老子说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这个故事是想说,人的认知层次分为表面的感性和抽象的理性。常识直觉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往往并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面和本质。人应该规避开常识的直觉判断,而探寻事物的逻辑本质。
比如,如果看重常识,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每天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这给我们产生的就是这样的直观认识。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同样,对于良马,对于人才、朋友、业务项目,如果只看表面,这些直观判断也会导致我们判断失误。
2
魏国的相国惠施制定了新法令,下达之前,先给国人看,国人都觉得很好。又给魏惠王看,魏惠王也觉得好。可是翟翦看了却说:“这法令是好,但是不能下达。”
魏惠王奇怪了:“怎么好却不能下达?”
翟翦说:“譬如抬木头吧,前面人喊‘呀喝’,后面人应‘喝呀’。不是也有更动听的郑卫之音吗?但抬木头为什么不唱郑卫之音呢?因为不如‘呀喝’更适合抬木头。”
所以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呀喝”就是实践用的制度,在处理实践时,应该输出的办法非常简化,简化到“呀喝”的地步。这就符合老子说的“为道日损”。
至于学习本事,你可以学郑卫之音那些复杂高深的技艺。
这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是学习和实践的区别。
制度本身非常高级、专业,但是和现实冲突太多,就没法执行。制度、政策,解决方案,不是学术论文,它强调在环境中可行,而且Bug少。越是繁杂,越增加出Bug的机会。
企业政策也是如此,复杂不等于好。能用也不出什么事的,就是好的。
3
白公胜是楚国的贵族,他发动政变,杀死令尹,控制了楚国的政权。但是他不肯把国库的财货拿出来分给民众。过了七天,石乙来见他,对他说:
“你是通过不义的手段得到国家的,这时候就要布施给民众,讨好他们。否则你就会倒霉,遭到讨伐。你要是不肯分财宝,那就干脆把它们烧了。”
白公胜不听,于是第九天,县长叶公来了。叶公把府库里的财货都分给了民众,然后带着民众来讨伐白公胜。白公胜败死。
楚国并不是他的,他想占有楚国,这可以说他是很贪的了。他不能替别人着想,又做不到自己干,这可以说愚蠢了。像白公胜这么吝啬,肯定干不成大事。
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4
赵简子是晋国的卿,他把自己的私生子赵无恤立为了嗣子(继承人)。他的家臣长反对,说:“赵无恤出身贱,叫他当嗣子,为什么啊?”
赵简子说:“他这个人,能够为了大事能忍着辱。所以我立他。”
一次,智伯(晋国的执政卿)和赵无恤一起打仗。在庆功会上,他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无恤挑衅,按着他使劲灌酒,就像往垃圾筒里倒垃圾。赵无恤被塞得满嘴都是,直往外喷,拒绝再张嘴。
智伯说:“你个懦夫,一点儿勇也没有,一点儿用也没有!”
赵无恤嘟囔着:“我胆怯,我懦弱,我忍耻,可我这样才保存赵氏!”
“杂种!你是狄人的骡子,驴子和骡子的杂种!你爹怎么挑你这么个没用的接班人!”
智伯干脆把酒杯扔到赵无恤的脸上。酒杯硬硬的,撞在脸上,血立刻出来了。赵无恤的部下想动武。
赵无恤擦擦鼻子上的酒水,示意左右坐好,说:“我爹之所以让我当继承人,就是看中我能忍辱负重。我建议大家擦干酒水,不要问,为什么。”
后来,赵无恤果然联合韩、魏两家,把智伯灭了。这就是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谿谷”。
这正是博弈对抗的溪谷策略,人需要示弱,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能因为别人的火力侦查,即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要做到这一点,意味着面临挑衅,能够克制自己的真情流露。
5
被衣是个得道之人,齧缺向他请教学道。被衣说:
“你得静心修身,把自己的身体形态端正起来,把自己的想法和目光集中一处。这样,就能感受到最大的平和。然后,你控制着自己的智慧,端正自己的度量(理性),神就会来到你这里。你的道和德就会充实。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好像一个初生的牛犊一样,萌萌得,但又感觉不到自己为什么这样。”
齧缺听完之后,就去练习。这时候,被衣说完,就行歌而去,唱到:
“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直实不知,以故自持,墨墨恢恢,无心可与谋。彼何人哉!”
我们都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一般人都误解为牛犊没见过世面,所以胆子大,见到老虎也不怕。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愚蠢和鲁莽。
但按照道家的修炼,这其实是高的境界,是一种赤子之心。牛犊不怕虎,是因为它象征破除了理性和情感的束缚,达到了无欲无求无惧无我的境地。
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做到无知无识,人才能跨越自身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