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六六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也是我的主要玩伴,还有宏业。

上学时,我们三个经常结伴而行,每日来回七八公里的路程,不会那么无聊。遇到村中恶霸的时候也能相互壮胆。大鹅大公鸡还能应付,但那些大黄狗,实在令人胆战心惊。只要经过它家门口,就追着你狂吠,还经常拉着邻居家的狐朋狗友,耀武扬威。我们总要小心翼翼,能绕就绕,绕不过去就用木棍、砖头驱赶。

宏业书包里每天都放着一个自制的双节棍,不过那不是用来打狗的。路途中偶尔能碰到高年级的小混混们,向我们“借钱”买烟抽。倘若说一个“不”字,巴掌就能拍到你的脸上。不过真正能用上双节棍的很少会发生,沙包地的人还算淳朴。无非就是在上学的时候,被混混们拉去给他们家的棉花苗子浇浇水,收拾收拾油菜秸秆。

结伴还有一个原因,从我们家到学校,要经过几片坟地,有的集中在一起,有的在地头,有的藏在小树林里。有时候要打扫卫生或者补作业,放学晚,走过那些坟地,魂魄都藏到了身后,躯体在前面缩成一团。最可怕的是,偶尔能看到在坟地里有很小的蓝色火星在闪烁,便是人们俗称的“鬼火”(白磷燃烧而成)。吓得我们都想夹在中间,谁也不愿意走前面或者走后面。树林经常会突然飞出几只大鸟,“呀呀”叫唤,太瘆人。

当然,快乐的时光要远多于烦心的事。六六这人不仅聪明,身手也灵活。在学校里,玩“斗鸡”游戏,小有名气,四两拔千斤用得娴熟。不仅跳得快,又很圆滑,对手猛冲过来时,他可以瞬间躲闪,对手扑了个空,踉踉跄跄。遇到身材高大的跳起来下压的时候,六六突然转身用后背将他顶起来,对手人仰马翻,屁股直直地砸在地上,脸憋得通红,半天起不来。我们几个膝盖上整天都是青一块紫一块,也不觉得疼。

六六的聪明才智都花在玩上了,学习自然上不了心。他年纪比我还小一岁,但在三人中,总以老大自居,还喜欢沾点小便宜。他的小聪明也会用在我们身上。比如,有时候他会装作自然的样子,用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顺势将手上的鼻涕擦在我的衣服上。他以为我不知道,我只是不好意思指出来罢了,否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对于六六而言,读书是一种煎熬,这也能理解,如果基础没学好,越往后越没法学,尤其是数学,跟天书一般。他好不容易熬到初中完结,连会考都没参加。将他父亲气得喝了好多天的闷酒。

日子还得过,书读不下去,那就学个手艺吧。六六的父亲也是个心灵手巧之人,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个木匠。可惜他的爷爷并不支持。家里张口吃饭的人太多,六六父亲排行老大,庄稼地里有干不完的活。

木匠要拜师学艺,而且基本没有工钱,若是这样的话,虽然不用交学费,但少了一个劳力,是万万行不通的。六六的父亲只能在空闲时间自己捣鼓,但梦想没有泯灭,那个星星之火一直心中隐隐燃烧。等到他自己成了一家之主后,那点星火就像插到六六的身上。

这种思想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司空见惯。总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不管他们是否乐意,是否有天赋。这六六,在木匠活上,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天赋。比起动手,他更喜欢动脑子。但父命难违,他父亲在外地给他物色了一个木匠师傅。那时学徒,徒弟要跟着师傅一起生活、劳动,边做活边学艺,师傅得了一个免费劳动力,徒弟学到本领,可以说是双赢。通常,逢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农忙时节,师傅会给徒弟放几天假,让他回家探亲。

这学艺的日子不到半年,有一天六六回到家里,父亲很是诧异,这天不是节也不是农忙,这小子突然回来,肯定有事。

他父亲问道:“你咋这时回来了?”说时间,发现六六还带回来一个大袋子,一看就知道是衣服家什。又问道:“啥情况这是?”

“不学了……”六六只说了一句,便拎着袋子进了自己的房间。

总得问个水落石出吧。

“到底发生什么了?你被师傅赶出门了?”

“不是那块材料!”六六喊道。

“读书读书不是材料,学艺学艺不是材料?你到底是什么料?”

多日后,六六父亲终于了解到了实情,既气愤又无奈。

以前做家具,很少会用铁钉的,都是用榫卯结构,相互巧妙地穿插起来,环环相扣,结实美观。这也是最考验木匠技术和经验的。这工序对六六来说,比数学还难。

有一次六六实在是安装不起来,怕老是问师傅,会被责骂,索性用几根铁钉嵌进去,外面塞些木屑,用砂纸打平,再抹上一层桐油,不仔细看容易蒙混过关。

师傅觉得,按照六六的技术水平,不会这么快就能弄好,便起了疑心,仔细一看,发现了端倪。师傅不敢当着顾主面指出来,悄悄自己改了回去。

晚上,师傅将六六叫进房间,坐在椅子上说:“小六子,你是个挺聪明的孩子,但对木匠这门活可能理解不透。”然后用手敲敲边上的方桌,继续说:“如果用钉子做家具,那用得着跟我学几年才能出师吗?

“用钉子,既不牢靠也不美观,也体现不出木匠人的手艺。顾主何必花这么多钱请我们到他家里做?

“你用钉子,顾主以为是榫卯,日后一旦发现,让我怎么交代?

“当然,最不能让我容忍的是,你这样投机取巧,会坏了我的名声,我以后还怎么混?”

师傅最后说:“要不,你先回家待几天,好好想想,把事情原委跟你父亲说说清楚,再做打算……”

这是暗示,不用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