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善后

天色渐亮,忙活了一个晚上的黄巾大营里,黄巾士兵们蹲在一边,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此刻却生不起一丝反抗的念头。

昨晚骑兵冲杀的场面让在场的士兵都心有余悸。

目前看起来,那名被人称作刘府君的官员,并没有像当初的皇甫嵩一般杀俘,让这群黄巾俘虏的心里稍安。

管亥和管承二人被单独关押。虽然关羽曾说过不会杀害二人,但作为受害者的北海官员是否同意还要另说,因此二人被暂且关押到一起。

纪清见到了太史慈,已然从太史慈口中获知了徐平报信的经历。

比起太史慈,他和刘政二人跟徐平的相处时间更久,也经历过一起战斗的日子,二人均将徐平视作知己。

得知徐平报信当日已然逝世,纪清心中暗道世事无常,心情亦是非常难受。

徐平的遗愿有孔融在相信应该不是难事,历史上徐干和孔融相处友好,二人都到了曹操的许昌汉庭任职。

刘备见到太史慈,听闻徐平牺牲亦是大为吃惊,叹道:“惜哉!备与伟广只有一面之缘,伟广曾邀备于北海共饮庆功宴,然备已无缘与伟广共饮一番了。”

话语中包含真情实意,太史慈闻言亦不再言语,只是多看了刘备两眼。

之后众人便忙着收拾战场、处理俘虏的事情。

天亮之后,北海的官员也随着孔融一齐出城前来迎接刘备诸人。

孔融一见到刘备便紧紧握着刘备双手。

“此间若无刘平原千里相助,融此刻恐为刀下之鬼,无法安然立于此地。

融身为北海相,不能扫清郡内贼寇,使北海靖平,至此万谢刘平原援助,请受融一拜。”

“孔府君不必多礼!”

刘备连忙扶住孔融。

“孔府君名存于海内,既有求于备,备焉能不至。”

刘备托住孔融双手,笑呵呵地说。

“况且此次破敌,功不在备。

一是文举公麾下别部司马太史子义拖住黄巾进军脚步,

二是纪泰明、刘正攀、徐伟广三人千里向备求援,

三是徐伟广冒死报信,给了吾等诸位破敌良机,

这才得以大获全胜,擒获管亥等贼。”

“哈哈哈,融之小友子义、泰明皆有功劳,又怎能少了玄德驰援之功绩。”孔融亦是舒心,想不到提拔不久的太史慈居然有此功劳。早知太史慈如此能打,就应亲自给辽东去信,亦不至于当时被黄巾揍得到处逃窜。

“只是失了伟广这位义士,”孔融想到了徐平,随即又道,“不过黄巾能够平息,伟广亦可安息。吾已聘伟广族弟伟长作为北海书佐,定会让其平安,不负伟广之托。”

“文举公真仁士也!”刘备亦叹服。

“玄德,你看这黄巾俘虏应如何处置?”孔融看着这些被羁押的黄巾俘虏,咨询道。

“文举公,备已亲自询问过这些俘虏,大部分俘虏皆是青州良民,光和年间青州大旱,这些人便被管亥等人蛊惑一齐参与了黄巾之乱。

后朝廷镇压张角等贼首,这些人便追随管亥到处劫掠,很多人已许久未回乡。

备认为,如今平原、北海、乐安、东莱等地匪乱已平,莫不如让这些人回返平原或北海乡里,让其等为乡里重建做事,亦可抵过此前其过。”

刘备早已听闻过纪清的建言,昨晚俘虏到这些黄巾士兵之后,刘备也没有完全休息便随意和一些俘虏交谈,觉得纪清的建言很有道理。

当前孔融问起,刘备便把自己问询到的信息与纪清的建言融合告知于孔融。

孔融听了抚续细思一番,“此举甚好!”,随即向身后一人唤道。“叔治!”

一名短髯毅重的官员走上前来。

“玄德,此乃吾麾下胶东县令王脩王叔治,吾且让其助你安排此间俘虏事宜,你看如何?”

原来此人便是王脩,纪清在刘备身后多打量了王脩。

王脩不苟言笑,孔融介绍他之时他只是郑重地朝刘备施礼,纪清知道,这位是当前北海境内最具才能的官员。

纪清对王脩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袁谭的忠义,正因为他的忠义打动了曹操,后续被曹操看重,最终官至奉常。

纪清暗道可惜,此刻的王脩是不可能跟随刘备的。

王脩的生平履历其实很对刘备胃口,只可惜刘备当时没有一个稳定的地盘,救援北海不久之后又去往徐州援救。如若刘备能够占领青州,相信王脩应该会跟刘备很合拍。

“太好了,备正愁麾下文官不足,有叔治相助,相信定能很快将此间打理清晰。”刘备的高兴不是没有理由的,目前他麾下文官就仅有简雍一人。

依简雍的性子,此间梳理俘虏安排这些人的后事亦是需要相当长久的时间,多一擅于治理的官员也能减轻他与简雍二人的负担。

王脩也不推脱,很快就在俘虏人群中寻到正在区分俘虏户籍的简雍,当即就投入到工作当中。

“孔府君,备尚有一不情之请。如今贼首管亥与管承皆已受擒,此二人虽杀戮过多,然二人对这些俘虏尚有些威信,备请孔府君能让其戴罪立功,亦是对安抚黄巾士兵其心。孔府君认为如何?”

孔融闻言转头求助其麾下官员,众位官员都认为留下管亥或许有助于收服这批黄巾士兵,况且此前为难孔融的贼首张饶已丧于太史慈箭下,管亥二人于北海官员并没有直接的仇恨。因此孔融也便同意了刘备的请求。

“待此间事情告一段落,融在都昌城内设下饮宴,玄德可要过来与吾等一起畅饮!”孔融当下城内亦有相当多的事情要处理,于是与刘备定下约定,便带着一众官员回返。

纪清与刘政当下亦没有留下的作用,于是与太史慈一齐,回返都昌城内。

“义母!”纪清回到城内府邸,先行向太史夫人见礼。

“泰明回来啦?来,让老身看看有没有伤着。”太史夫人欣喜地扶起纪清。

“嗯,倒是比之前健硕了点。”太史夫人看了纪清一圈。

太史夫人坐下后招呼太史慈和纪清,问出了这些时日最为关心的问题。

“泰明、子义,你们已然见过刘平原刘府君,来跟老身说说,这刘使君,当真如此前所言不假?”

纪清闻言便道:“义母,清这些时日随刘府君及其兄弟相处,刘府君与其兄弟俱是热忱好义之人,与清历史上读到的刘皇叔并无二致。”

太史慈也道:“慈昨夜便已同刘府君义弟关云长先交流过,其后刘府君听得伟广逝去,仅凭其对伟广哀痛的表现来看,刘府君其人性子便可见一斑。”

“哦!?”太史夫人听到自己儿子也是这般评价,兴趣不减,“老身也想见见这位刘使君了。”

“待城内城外事件处理完毕,孔府君设下饮宴,娘便可亲自见一见刘使君了。”太史慈想起孔融与刘备的约定,道。

“义母,您好像对刘使君很有兴趣。”纪清此前虽也见太史夫人对他讲述的刘备履历感兴趣,但目前太史夫人亦是相当期待的神情,纪清有些好奇太史夫人的反应。

太史夫人微笑答道。

“当然啦!按照泰明你此前所言,此人历经苦难而百折不挠,年过半百亦有奋进之心,最终与臣下做出一番事业,当是一时雄主。老身若能亲眼得见此等英豪,若真如泰明所言,便将子义与泰明托付于此人,为此等英杰人物建功立业,岂不如意?”

太史慈与纪清闻言一愕。

太史慈是听出了太史夫人话语背后隐含的意义,没料到自己的母亲在为自己的将来之事担忧。

纪清则是没想到太史夫人居然和自己有同样的心态。

纪清自身当然希望能够追随刘备,但他目前已然和太史慈深刻绑定到一起,他不可能为义兄太史慈做出任何决定,因此纪清虽然跟刘备等人相处甚欢,他亦没有提出投效之意。

太史慈还未和他聊过未来的方向,加上目前太史慈的恩主是孔融,此亦是需要慎之又慎地处理好此间关系,决定权都在太史慈手中。

太史夫人见到二人愕然的反应,奇道。

“莫非这刘府君有什么让你们需要考量的地方?”

纪清望了太史慈一眼,道。

“义母,此事还应让大哥定夺。”

太史夫人望向自家儿子。

太史慈苦笑道。

“娘!儿已知晓娘其意,然儿现以为孔府君麾下,不可轻易更换门庭。

且刘使君也未表现出求才的举动,慈观其麾下,其义弟关云长亦为别部司马,张益德更是仅为一曲长。

儿若投效,让其二人置于何地?”

“若是如此,确实难以处理。刘使君义气非常,怎会让你居其义弟之上,这是老身思虑不周了。”

太史夫人闻言总算晓得太史慈的苦衷了。

纪清却是听出了弦外之音。

“大哥,莫不是不反对投效刘使君?”

“吾观刘使君非常人之姿,举手投足有英豪之气,与泰明此前所述并无二致,若是投于此人麾下,或许于吾有不一样的未来,吾亦相信能做出与历史不同的功绩,因此吾并不反对。”

太史慈道出了心中所想。

“只是吾当前已是孔北海麾下,刘使君麾下于吾亦无合适官职,尽管你吾皆有此意,此事亦有些许难办。”

纪清总算知道了太史慈的真实想法,然而太史慈的担忧于他而言并不是问题。

“大哥,若你亦有意投效刘使君,不妨静待其变,此事或有转机。”

纪清摸着自己还未长几寸的短须,胸有成竹道。

太史慈一听亦反应过来。

“你是说……”

“徐州!”

“徐州!”

太史慈与太史夫人异口同声道。

纪清点点头。

“没错!吾相信再过不久,徐州方向就会有新的变化。届时,刘使君就不再是一郡之主,而将成为一州之主。

义兄暂为孔府君麾下,徐州若是求援孔府君必然也需要有所表示,届时义兄亦能趁机向孔府君请辞。

刘使君成为徐州牧,麾下定然有大量官职,义兄的担忧必然可以迎刃可解。”

太史慈与太史夫人自然听过纪清讲述刘备三让徐州的事迹,闻言也是看到了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