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都昌
- 三国:带着太史慈投刘备
- 青稚寒冰
- 3345字
- 2025-01-04 18:30:09
纪清与太史慈母子一行三人抵达了都昌,这一路上基本上都是纪清在口述即将到来的三国历史的发展,以及这个时代里众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太史慈对这些事迹和评价都是将信将疑,尤其是自己解围都昌之后,前去投靠东莱老乡刘繇刘正礼,竟不受重用,让他倍感难受。作为同郡人,太史慈曾与刘繇共事过一小段时间,他从未想过如此清廉正直之人,会因许子将的评价而不用自己,这个消息让他觉得非常陌生。
要知道,此次太史慈从辽东回返,就已经动了投靠刘繇的念头了。
但因为投靠刘繇不得重用,才有了后面与孙策孙伯符的相惜。
孙伯符吗?吾还真想跟你见一下面啊?你真的是值得吾投奔的明主吗?
太史慈心中仍旧充满了疑虑。
与之不同的反而是太史夫人。
太史夫人听闻自己儿子四十一岁时病亡,作为母亲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命百岁,也希望孩子能不留遗憾,儿子英年早逝,无法留下更多的功业是父母们难以接受的。
听到平原相刘备未来会成为一国之君,继承炎汉之志,这个刚健妇人对刘备充满了兴趣,相比儿子跟随的孙策虽值得托付却也是早亡,他那兄弟孙仲谋无其兄长的胸襟气度,背信弃义更让太史夫人不齿。
而且,太史夫人能听出,纪清对这位刘皇叔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言之必称刘皇叔,对其下属琅琊郡人诸葛孔明亦始终尊称为丞相,另外一个未来任丞相之职的曹孟德则是直呼其名。
听其讲述刘备与他二位兄弟流传后世的忠义事迹、与那白马银鞍的赵子龙相惜互信、与诸葛亮君臣相德,都不禁让崇敞信义的太史夫人联想,若是儿子能在刘备手下做事,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
这种想法让太史夫人不由更想早点见到纪清口中的这位季汉之主,看看被后世之人当做三国之光的魅力之主能不能做吾儿的主公。若是亲眼见过与后世评价一致,自己说不得也要劝儿子别投奔刘繇南下扬州,直接在刘备手下做事好过。
三人行至都昌府衙,告知门房下人通报。门房就带着三人暂到府内等候。一刻之后,府内后廊转出一人,朗声笑道:“可是融的两位小友到了?”
“文举公!”
“孔府君!”
纪清与太史慈拱手道。只见一脸型消瘦的中年文士穿着儒袍,大步走到三人面前。
只见孔融率先向太史夫人见礼。
“夫人安好!”
“孔府君安好。”太史夫人微微欠身还礼。
孔融再转向太史慈,看着高自己一头的汉子。
“这位便是融的小友太史子义?果然如州郡诸人所述,是个英气好男儿!”
“孔府君谬赞了。”
最后转向纪清,这是纪清来到这个时代见到的第一位三国名士,孔融消瘦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泰明小友,融还想着过几日再去寻你再探讨几篇经典,想不到你今日就到访了。”
纪清再次拱手还礼。“文举公客气了,应该清再受文举公的指点,探讨一说实在抬举清了。”
“哎,吾先祖曾言:三人行必有吾师。泰明小友见解不同于融,且往往有一针见血的建议内容,仅这一点就可以让融尊你为师了。”
说完这最后一句,这位中年名士罕见地露出了调皮的一面,对着纪清眨眨眼。
纪清无语般笑笑,他这才看出来孔融在跟自己开玩笑了。
先前纪清向孔融求解当世文字,孔融按《礼记》的内容给纪清教学。孔融教到《王制》中的内容,纪清忍不住以后世之人的看法提出了官员选拔和学校选材的改善之法,孔融觉得新奇,思虑一番,觉得确实比《王制》中的原文更为合适当前青州的教学,不禁觉得纪清乃可造之材,想要招揽纪清为书佐,协助自己在北海继续选拔官吏和推广教育。更何况,纪清展示的一手柳体书法也是让见过不少好字的孔融都赞叹不己。
纪清本来就是个豁达坦率的性子,只是来到这个时代前途不明,给他豁达的性子上了一道枷锁,如今看到孔融如此调笑,纪清也就放松到后世那个诙谐的性子。
“诶,文举公,那你一生中老师就挺多的了,小友今天再给你带一位老师,你看小友这个礼物可还行?”
孔融闻言也是哈哈一笑,再次转向太史慈。
“子义贤弟融可是神交已久,泰明小友说你是他的礼物,不知子义贤弟有何经典可以教融啊?
“文举公,去岁张饶老师的教条文举公可曾领会?如若未曾领会,子义兄倒可帮你再调教回去?”
太史慈还未开口,一旁的纪清就接口调笑道。
孔融闻言老脸一红。张饶是青州黄巾管亥麾下的其中一部,孔融被董卓任职北海后,召集士兵想要给张饶一个下马威,结果反被张饶部打败,彻底打脸孔融。孔融也因此被人笑话,若不是现胶东县令王脩数次在孔融危急时相救,可没有现在这么安稳还想着组织郡兵反击。
“泰明,不可对孔府君无礼!”倒是太史夫人为孔融解了围,不至于让孔融尴尬立在当场。
“喏!”纪清最听太史夫人的话,闻言应下,就对孔融一辑到底。
“文举公,请恕小子孟浪了!”
“无妨。”孔融这时倒是没有了刚刚的窘迫。“确实被张饶教导之后,融才知自己原来不知兵。
如此说来,子义可是能帮融打赢这张饶,洗刷融的污名?”
“孔府君,文职慈不敢乱说,但武职方面慈略有武略,领兵作战亦有先父教导。若孔府君信得过慈,慈愿替孔府君将北海郡兵,拒张饶甚至管亥等一众黄巾于北海之外。”
太史慈还是有自己的骄傲,此前听闻纪清所述,北海需要平原相刘备带数千骑兵才得以解围。如今他若有兵力在手,只要训练有素,未必需要求援平原,以自己的能力也能解决北海的黄巾兵乱。
孔融听得太史慈如此自信,没有纪清和太史慈想象中的欣然反应,反而沉默不语。
孔融倒不是不舍得将士兵交给太史慈。之前败给张饶,反而让孔融看清了战场的凶险,经历此战后孔融也明白了自己确实对于不擅长领兵,也因此对于领兵的安排更加谨慎。
他虽在郡官里听过太史慈之名,却仅知道太史慈7年前截取奏文一事,认为太史慈是个义士,对太史慈是否能够领兵倒不是特别了解。太史慈一来想要接管北海的兵士统领,虽然可以解决自己在任的不足之处,但亦让孔融要谨慎对待,慎之又慎,避免重蹈自己初到北海的窘境。
纪清看到孔融这个反应,出言问道。
“文举公可是担心武都尉那边不好应对?若是不好安排,可让武都尉考较下子义兄,吾相信子义兄不会让文举公失望的。”
纪清不清楚孔融心中担忧的点在哪里,他早前已经知道孔融这边的文武分配,武将这边是由名为武靖的骑都尉负责。
此前纪清未实际见过武靖武都尉,不太了解武靖的为人和性格特点,孔融的反应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纪清才出言试探。
“倒也跟安国无关,是融一时不好判断,待融安排三位先做休息,待融与郡官们相商,再给子义安排职位,你们看如何?”
孔融如此坦诚,太史慈和纪清倒也不好继续再谈。况且太史夫人虽然刚健,这几日赶路也有些疲惫,二人口中称“且听安排!”便带着太史夫人随下人前往孔融安排的府邸。
三人随下人抵达休息处,太史慈先带着太史夫人到后房休息。
纪清在前堂思考刚刚孔融的反应,在他的计划里,太史慈如果能自领北海一部军士,对于后续的黄巾之战肯定会有帮助,加上外力的支援,北海郡官当中亦有王脩这种文武治理都非常全面的人物,不至于让青州黄巾战后四散而去继续为祸乡里。
如今看来,孔融经历过张绕一役之后反而在领兵上太过于谨慎,此前就一直在筹备阶段,现在有合适的人选反而踌躇不前,估计是孔融太害怕再次失败了。
看来必须先让文举公恢复点信心,才能让子义兄获取到兵职,发挥应有的能力。
纪清想了想,心中有了定计。
正好太史慈安顿好了太史夫人,从后方出来找纪清。这几日三人的交谈基本围绕着未来的事迹,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经过交谈太史慈对纪清也有所改观,纪清那非常明显注重信义的言辞里,让太史慈潜意识里觉得纪清还是值得信赖的。
“泰明,今日咱们见过孔府君,孔府君虽已答应安排吾等,但反应也不甚强烈,吾等接下来又应如何?”
或许是这几日的坦诚交谈,纪清也逐渐恢复了自己豁达的心态。
“子义兄,切莫心急!清观文举公应是对子义兄的能力不够了解,因此不便当场安排差事给到子义兄,吾这边已有想法,先让文举公看到子义兄的能力,让文举公恢复点信心,再安排最适合子义兄的职位。”
太史慈闻言道:“哦?那待如何?”
纪清扶颌道:
“吾等今日到访,按照文举公往常的做派,吾猜想文举公定会安排晚宴宴请吾等二人,有宴则必然有助兴和考较的环节,到时宴会上必然有让子义兄展示能力的余地,让文举公对子义兄刮目相看。子义兄只需全力施展,定能让文举公为兄定下一职。”
果然,晚些时,就有下人前来相邀。
“吾家府君相请,在都昌茶楼给太史君和纪君接风。”
纪清一副了然的心态,拱手道:“请回复文举公,清与子义兄必准时赴宴!”
下人得了回复,便回去禀告。
太史慈闻言也是有些期盼,自己的本事能不能发挥就要看能不能在宴会上得以施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