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周宫到底想干什么?
- 我,红楼假子,太想拯救妹妹了
- 砂糖橘在三国
- 2176字
- 2025-01-10 22:15:19
大明宫巍峨峻丽,在天光下闪耀着金芒。
建宁帝坐在龙榻上,面前的御案堆满了奏书。
手中的朱笔不停地勾勾画画,处理着繁杂的国政。
自上位以来,建宁帝务为宽大,起用清廉持重的官员,广开言路。
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渴望带领大周帝国走向繁荣昌盛。
然而现实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刃,一次次刺痛他的心。
北方的胡虏日益强大,他们如狼群般频繁寇掠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为了抵御胡虏的入侵,朝廷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用于军费开支,使得本就紧张的国库更加捉襟见肘。
边境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断有难民涌入内地,给官府的安置和救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海疆之上,倭寇肆虐横行,他们驾驶着快船,手持利刃,袭击过往的商船,断绝了港口的航道。
大周闻名遐迩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原本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如今根本贩卖不出去。
沿海的渔民和商人纷纷破产,无数家庭陷入困境,大周商贸一片萧条。
各地天灾不断,仿佛是上天对大周的惩罚。
先是西州的旱灾,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
接着是北方的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庄稼尽毁。
如今,浙境一场滔天的洪水,更是让万亩良田瞬间变成汪洋大海。
无数的百姓在洪水中挣扎,他们的家园被摧毁,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淹没,数万民众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朝廷的赋税重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税收锐减,明年财政收入将大幅下降。
建宁帝每批阅一封奏书,心中的愁思就会越发深重。
若想挽救大周帝国于水火之中,必须要有一番作为。
可现实的困境、神京内部的掣肘,让他感到无比的艰难和无力。
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倾轧,钩心斗角。
一些宦官和宫女仗着太上皇的宠幸,在宫中为所欲为,贪污腐败。
甚至与宫外的勋贵勾结,泄露朝廷机密,扰乱朝纲。
以四王八公为首的勋贵们,更是成为了建宁帝心头的一大难题。
他们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世袭爵位,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更有甚者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每当建宁帝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或新政时,勋贵们总是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
他们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根本不顾及朝廷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
神京的掣肘不除,建宁帝的改革之路将举步维艰,大周帝国也将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然而,勋贵们势力庞大,根基深厚,想要解除他们的权力并非易事。
建宁帝坐在龙榻之上,眉头紧锁,手中的奏折好似有千斤重,让他的手臂微微发沉。
内阁首辅张居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来,神色凝重,却不失沉稳。
他为官多年,贤良方正之名满朝皆知,平日里极为注重提携年轻官员,在朝中威望颇高。
“陛下。”
张居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北疆传来急报,粮草、物资已然告急,军饷若不及时发放,恐有大祸。”
建宁帝眼神瞬间锐利起来,猛地站起身,来回踱步。
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道:
“传朕旨意,户部立刻拨出五十万石粮草、三百万两银子,务必三日内送达前线。”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尽显天子风范。
张居前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但紧接着,他又面露难色,道:
“陛下,此乃权宜之计。长久来看,朝廷若想充盈国库,以支持前线战事及各项事务,非通海商不可。”
建宁帝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惶惑:
“张卿,你难道不知如今倭寇在海上肆虐吗?”
“朝廷连岁用兵北疆,根本没有余力去围剿倭寇。”
“通海商,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引狼入室!”
张居前面色肃然,躬身道:
“陛下息怒,臣有一策。”
“不妨安排一些地方官员佯装走私,全力与海贼谈判,让出三成利润。”
“如此一来,既能让海贼有所收敛,又能为朝廷开辟财源。”
建宁帝猛地一拍龙案,怒目圆睁:
“荒唐,朕乃大周天子,怎能做出这等委曲求全之事,传出去,朕还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
张居前并未惊慌,语气诚恳道:
“陛下,臣深知此举有失颜面,可如今局势危急,边患频仍。”
“若不能及时解决财政问题,前线将士如何御敌,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
“陛下当以解边患、安社稷为重啊!”
建宁帝气得浑身发抖,死死地盯着内阁首辅,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许久,建宁帝长叹一声,缓缓道:“张首辅,你起来吧。朕,准了。”他的声音中透着无奈与疲惫。
张居前站起身,微微松了口气:
“陛下,浙境赈灾之事也刻不容缓。如今朝廷急需三百万石粮食,才能解浙境百姓于水火。”
建宁帝闻言,脸上的疲惫之色更浓了,他重新坐回龙榻上,揉了揉太阳穴,一脸愁容地道:
“三百万石粮食,如此庞大的数目,国库如今空虚,朕一时之间,实在是筹不出啊。”
正当建宁帝一筹莫展之时,身旁的心腹太监赵高小心翼翼地提醒道:“陛下,时辰已到,该上朝了。”
建宁帝像是听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微微一怔,随后如释重负地点点头。
他整理了一下龙袍,深吸一口气,道:“上朝!”
帝辇隆重,装饰华贵,彰显着皇家威严。
建宁帝端坐其中,合眸定息,看似沉稳,实则满心都是对朝堂局势的考量。
行进途中,一名宦官神色慌张,小跑来到赵高身旁,踮起脚尖,在他耳边低声抵语。
其动作鬼祟,生怕被旁人察觉。
建宁帝虽闭着眼,却对周围的动静极为敏感,见此情形,心中陡然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很快,赵高神色凝重地走到帝辇前,恭敬俯身,高声汇报:
“启禀陛下,内相戴权竟擅自将朱瑜接出诏狱了!”
建宁帝听闻,脑袋“嗡”地一声,只觉一阵眩晕。
朱瑜深陷重罪,被关诏狱,如今戴权私自将人放出,背后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紧攥双拳,指节泛白,心中怒不可遏,在心底咆哮着:
“大周宫到底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