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同窗,同乡,同党
- 穿越大明,我侄子是留学生
- 糖醋鲤鱼刺
- 2040字
- 2025-02-11 14:39:29
停了郑和下南洋,是朱高炽的态度。
是新帝登基,给东南富庶之地文官看的态度。
让文官集团们看看,当今陛下,是不愿意下海的!
当今陛下,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
当即陛下,是不想动兵的!
当然,朱高炽想要迁都回南京是发自内心的,不然也不会在下谕旨让船队返回的同时,命郑和为南京守备太监。
郑和,是铁杆的太子党!
或者说,郑和是纯粹的服务于礼法的太监——所以在朱高炽还在燕王府当世子的时候,郑和就是朱高炽的拥护者。
但这不妨碍朱高炽和文官集团的目的,在巧合下形成了一致。
这也让朝廷大臣们意识到,必须坚定不移的拥立朱高炽!
如果真是汉王、赵王那种充满干劲,卯着劲头往北打的人登基了。
这帮子大臣在南方世代积攒的家业,便失去了意义。
北平,哪有南京富庶繁华?
关键是一群南方官员,常年在北平,确实是水土不服啊!
可迁都动真格的,并不说明停止南洋宝船,也是动真格的。
待时局稳定,朱高炽,另有打算啊!
无奈的合上奏疏,朱高炽沉吟片刻,随即咳嗽了两声,缓缓开口。
“宝船既已建造,若是销毁,平白耗费了人力。
郑和现在还没有回来,待日后,回来再说吧。
此时,留中吧……”
话音落下,朱高炽将奏疏放置一旁,便不再开口。
曾鹤龄见状,也只好无奈的退到了一旁。
既然留中,要是再追着不放,难免有胁迫之嫌了。
仕途,曾鹤龄还是要顾忌的。
朱高炽身体不好,内阁的小会,自然也不会维持太久。
很快,一众阁臣就退出了钦安殿。
而杨士奇与黄淮对了个眼神后,便叫住了曾鹤龄。
“延之……”
“杨阁老!”
“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对诸多政事,也熟悉的差不多了吧?”
“学生惶恐,这三年不曾懈怠分毫,但两京一十三省之事务千丝万缕,在阁老面前,亦不敢托大。”
曾鹤龄一番话,听得其身前的杨士奇频频点头,脸上,也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欣慰之色。
“延之,你是当朝状元,才学,我等尚且不如,只是……”
“还请阁老赐教!”
“身在其位,当谋其政,汝为庶吉士,为陛下分忧,当为首位。”
“这是自然……”
话说到一半,曾鹤龄突然一愣,随即若有所思的问道:“阁老的意思是说,我不该上这道奏疏吗?”
杨士奇看着神情困惑的曾鹤龄,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反倒是岔开了话题。
“陛下心系万民,停了诸多耗费极重的政令。
现如今,我们应当是先将这些事办好。
若是毁了这些宝船……
终究是先帝的伟绩。”
杨士奇话音落下,曾鹤龄的脸上立马流露出一丝恍然大悟之色。
“学生受教,是学生唐突了。”
见曾鹤龄如此恭敬,杨士奇轻捋胡须,缓缓点头,随即便与一旁的黄淮离开。
而曾鹤龄却是看着二人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曾鹤龄倒不是思虑杨士奇的提点——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正常不过的行为。
曾鹤龄,江西吉安府泰和人。
杨士奇,同样是江西吉安府泰和人。
两人,是一个县的同乡。
在那个年代,读书可不像后世那么容易。
那个年代,一个富庶的县里也没有多少读书人。
这些世家大族,哪怕是落魄寒门之间,彼此就算说不上是相熟,但也是认识的。
更何况,曾鹤龄会试的时候,杨士奇,便是他的主考官!
其会试名次,就是杨士奇亲自定的!
曾鹤龄,考试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杨士奇的人。
这一点,朝堂上下都是知道的。
其思索的,是杨士奇这位阁臣的真实态度,对于自己提出来销毁宝船之事,到底怎么看待。
曾鹤龄担心,别误打误撞捅了篓子……
念及至此,曾鹤龄直奔翰林院而去。
只因翰林苑内,有一位才学不下于自己的同窗。
两人作为同年进士,彼此之间,无话不谈。
“仲方!”
正在翻书的刘矩抬起头,见来人是曾鹤龄,立马将书放好起身。
“延之,今日可是回来的早……”
话音落下,刘矩便察觉到了不对——曾鹤龄皱着眉头,打量了一番四周。
“可是出什么事了?
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听闻此言,曾鹤龄点了点头,随即便将自己之前发生的事情都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仲芳,依你看,阁老和陛下,各是什么意思?”
刘矩闻言,只思索了片刻,随即便轻声道:“延之,看来,这事,我们是作对了。”
没错,就是‘我们’!
上疏销毁宝船,是曾鹤龄与刘矩一起想出来的点子。
说白了,朝廷已经下令停了宝船,这时候,只要不是上疏重启宝船下南洋之事,其他的政治举动,都是对的!
所以两人一琢磨,就弄了这么一出,上了道奏疏,也算是完成了绩效,给自己找到了职场存在感。
“何以见得?”
“陛下虽然留中,但你别忘了,杨阁老可未曾说你的不是。”
听闻此言,曾鹤龄顿时恍然大悟。
“没错!阁老留住我时,言语之间,毫无责备之意,其深意,不过是让我不要着急!”
“既如此……”
刘矩留意沉吟,随即缓缓开口道:“便先将此事放一放,日后,自有人将此事重提。”
“没错!
等郑和太监回来的时候,亦或者……
那些浙闽官员……”
话未说完,二人对视一笑。
只不过其中笑意,各有不同。
曾鹤龄或许想不到,在其上疏之后,朝野上再一次提起宝船,不是郑和回来之后,也不是浙闽官员。
而是张升!
就在钦安殿的议事结束没过多久,张升就卡着点,带着奏疏来了。
起初听到张升前来,朱高炽还没当回事。
可是等其进了钦安殿,一开口,饶是稳重如朱高炽也不由得愣了刹那。
“陛下,臣自请为朝廷解忧!”
捣蛋鬼突然的正经,比蠢人的灵机一动,还让人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