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倒霉的三个知县,天子亲自召见

虽然举人的起点低了一些,可是薛志清这种没有犯错,升迁依然这么缓慢的举人,也证明他的仕途坎坷。

还有一个徐刚林,就是得罪人的典型了。

这家伙也是举人出身,可是做了二十年,这才做到了穷县的县令位置。

徐刚林刚刚步入官场,就开罪了顶头上司,然后被人一脚踹到了黔南做主簿。

到了黔南以后,徐刚林又因为仗义执言,再一次得罪上司。

这次他被贬谪到了钦州。

在先皇时期,钦州是帝国的最南边,也是贬谪官员的地方。

徐刚林在钦州当了六年的主簿,后来因为平定离乱的功劳,终于升迁了。

没想到升迁还是去了小池底这个穷县。

这三名仕途坎坷的知县,也因为种种原因结识在一起。

他们一同反对李天建造小池底水坝的国策,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这样忠贞为民的好官,内阁怎么可以随意贬谪!”

“岂不是寒了所有官员的心?”

“这以后,谁还会为百姓为朝廷做事?”

李天立马说道。

这下子小魏子傻眼了。

内阁不是为了实行陛下建造水坝的国策,才贬谪他们的吗?

怎么在陛下嘴里,反倒成了内阁的过错?

陛下决定召见这三位抗议的知县。

此事很快传遍了朝野。

雷铮、薛志清、徐刚林三人,原本已经收拾东西打算去东辽了。

没想到居然等到了朝廷的使者,要带他们去京都面圣。

雷铮和薛志清有点紧张。

三人在驿站里碰头,作为一起发起抗议的知县,三人先前并没有什么联系。

他们全是为自己的老百姓发声,这才上书朝廷的。

雷铮是三人里最年轻的,也是最紧张的一个。

“二位,不知道圣上这次召见咱们,是不是要治罪于我们。”雷铮的语气低落。

他是进士出身,是三人里最清贵的。

正常来说,进士都可以熬到四品的官位退休。

如果雷铮不犯错误,以后等到同年全登上了高位,也会拉他一把。

而且雷铮和吕为宾是同榜的进士,这一榜进士的含金量非常高。

吕为宾现在是国子监祭酒,以后登阁拜相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吕为宾是一派学宗,死后说不定可以进文庙。

这样的状元郎,可以说是大周的第一状元。

吕为宾后的榜眼刘文卓。

现在是南洋都护,也是一方封疆大吏。

这一榜的进士可谓是人才辈出。

原本雷铮好好的熬资历,待同年全成为高级官员后,他的仕途就顺畅多了。

何况雷铮的年纪不大,以后前途算是光明。

雷铮有点后悔了。

薛志清雪说道:“天下的乌鸦一般黑,陛下为了功绩,不顾三县的百姓!说就说了,要治罪就治吧!”

薛志清的仕途不顺,对朝廷颇有怨言。

他对官场的怨言也很大,所以平时怨气冲天的。

这次被贬谪,薛志清更是一肚子的牢骚。

所以薛志清的语气最冲。

十年的举人仕途,曲折回肠才走到别人进士的仕途起点。

虽说科举有别,可是也太欺负人了。

只是为了百姓上奏,朝廷就要贬谪自己,薛志清已经有了辞官的打算。

反正他家还算是富庶,回到老家开个工坊,日子也能过得舒坦。

薛志清是怨怼。

那么只有徐刚林没有任何的怨气。

他穿着一件缝着补丁的衣服,看着像个乡下老农似的。

知县也称作百里侯,虽然只是进士为官的起点。

可是知县也是实打实的官老爷。

有句话叫破家县令,意思是得罪了知县能让寻常百姓家破人亡。

这便是知县的权力。

一个县的知县大人,手下有几十名官吏。

统管十几万人的县。

在方圆百里不逊色于侯爷。

雷铮和薛志清全是清廉的官,可也不至于穿带补丁的衣服。

徐刚林浅浅的饮着粗茶说道:

“陛下有陛下的道理,咱们也有咱们的道理。”

“陛下愿意让咱们说出自己的道理,已经很好了。”

“难道不准咱们说话才好嘛?”

雷铮和薛志清对视一眼,也觉得这个徐刚林说的有道理。

徐刚林又说道:“咱们是为民请愿,是知县的本分。所以百姓的不愿,我要讲给陛下听!”

如果说起徐刚林,整个池南府都得说一句怪人。

徐刚林出身低微,当了十几年的举人,因为平定离乱才当了知县。

在整个池南府的知县里,他是最奇怪的那个。

上次中部地区的知县知府联合,抗议人口全流向东南地区时。

徐刚林居然不合群的表示反对。

他反对的理由很简单。

徐刚林的意思是:

百姓待在本地,只能耕田,收入无法增加。

你们为了自己的政绩,禁止百姓外流。

但待在老家,也没有提高薪水的岗位。

这种县令就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准百姓外出赚钱,过好日子。

徐刚林的这番话,当然引起了整个池南府官场的不满。

官场上的人全说他是沽名钓誉,全部疏远了徐刚林。

但是徐刚林却一点也不在乎。

他为官清廉,可不是不知变通之人。

徐刚林根据本地的特色,引进了一批制鞋的工坊。

又跟官府借钱给手艺精湛的工匠,让他们开工坊。

现在徐刚林所在的县,已经是收入最高的一个县了。

许多在东南地区务工的百姓全部返回家乡工作。

但是徐刚林刚让当地百姓过上一段好日子,朝廷就要建造小池底水坝。

为了当地百姓,徐刚林上书表示了抗议。

三人当中,徐刚林是真的为百姓着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

他不在乎自身的前程与仕途,想的全是让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是态度最激烈的。

三名县令坐在一块,原本是想商量一下对策,怎样回答皇帝。

可是没想到刚说了几句,就发现三人的想法不同。

徐刚林的想法是最激烈的,三府十二县的百姓是无辜的,朝廷应该心平气和的跟百姓好好商量搬迁的条件,而不是直接下命令。

搬迁去哪儿,如何安置,朝廷都没有提供方案,就让百姓迁移。

这是当地人没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