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首辅和次辅之争,儒家和法家之争

就连许多古板的礼部官员,也开始学习心学。

心学虽然破旧出新,让儒学迎来了新发展。

可是这场儒学的分裂,也让许多的学派再度冒头。

这其中法家学派就是声势最大的。

法家学派的发展,也跟城市的兴起有关。

伴随城市的发展,把儒学当做统治学术的乡野体系逐渐破产。

虽然儒学有很多的问题,可是儒学有一点好。

强调道德,让儒学拥有了基层治理的职能。

虽然乡绅不一定是“贤明”的,可是有道德的约束,他们也不至于肆意妄为。

在太平年间,乡绅照样兼并土地,可是也会给基层留条活路。

这维系了历代王朝的稳定,这也使儒学成为传承千年的官方学术。

可是经济活动的冲击,城市化的发展。

财富的分化,使儒家传统逐渐解体。

城市里的犯罪行为明显增多,也涌现出许多的商业纠纷。

这时,法家的理念开始被各层官员重视。

曾黎为首的法家派系,逐渐走到了台前。

作为皇帝的李天,在下令面见县令以后,很快便忘记了此事。

皇帝当然是忙碌的,仅仅是安抚后宫妃嫔,李天就要花许多心思。

现在兰妃临盆在即,情绪经常不稳定,李天时常要陪着。

所以他早就把三名县令忘在了脑后。

毕竟堂堂大周的皇帝,哪会关心三名县令的死活。

三人直接住了三天。

没有陛下召见,雷铮愈发的不安。

在儒家的官场体系里,违抗上级是最忌讳的。

即便是为了百姓抗命,在大周森严的官场体系下,也是违背纲常的行为。

身为内阁首辅,儒家学派的掌门。

齐顺义非常反感这三个县令的行为。

皇帝三天都没有召见他们,齐顺义渐渐有了其他心思。

“魏公公,陛下究竟是怎样处置那三个县令啊?”

小魏子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召见那三县令。

他平时跟齐顺义的关系不错,小魏子说道:“咱家找机会问问陛下,要如何处置他们。”

等小魏子见到李天的时候,他正在陪兰妃看戏。

小魏子凑到李天面前问道:

“陛下,小池底的三县令已经进京,不知陛下何时召见他们?”

李天这才想起来,他心血来潮要召见那三名县令。

不过内阁跟户部已经下拨了安置小池底的资金。

好像也没什么召见三人的必要了。

李天想了想说道:“让内阁代朕谈谈话,就让他们返程动员百姓迁移吧。”

“遵命,陛下。”

小魏子把陛下的旨意通告齐顺义后,这位首辅大人有了其他的想法。

齐顺义比起之前三任首辅,可谓是最憋屈的一任。

唐孝仁就不说了,陛下的岳父,还曾当过很长时间的独相。

那是宰执天下,独揽大权。

继任的贾仁义在就职期间,也很受皇帝的支持。

贾仁义也得到了许多官员的拥护。

之后的钱多明,这位被叫做财相的宰辅。

手握朝廷财权,也是众人敬仰。

这三位全被称作“真宰相”!

可是到了齐顺义,就没有之前三位的威势了。

内阁次辅曾黎,隔三差五跟他唱反调。

现在朝廷里信奉法家的官员,全称作曾派。

这已经拧成了一股势力,威胁了齐顺义的地位。

虽然齐顺义在和钱多明搭班子时很低调。

可是好不容易熬到了首辅,齐顺义当然也不愿接受大权旁落。

这次,陛下召见三县令,让齐顺义看见了机会!

修建小池底水坝,是朝廷的命令!

也是陛下审批的国家工程!

区区三县令,哪里来的胆子,居然敢违抗陛下的命令?

这肯定是有人挑唆!

是有人想反对小池底的工程!

这人是谁?

齐顺义想起了公开表示反对修造水坝的曾黎。

是的,肯定是曾派的挑唆!

齐顺义眼中露出光芒!

区区法家跳梁小丑,居然也要站在朝堂上。

吾要做董仲舒旧事,独尊儒术!

内阁。

雷铮、薛志清、徐刚林三人一字排开。

三人的神情略带紧张。

脑袋低垂。

三人里,意志最坚定的就是徐刚林。

毕竟不同于另外二人,他是真的带着为民请愿的心态来京都的。

但即便是他,心里也非常紧张。

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人,非比寻常!

内阁首辅齐顺义、次辅曾黎,还有一众朝堂的高级官员。

这些大佬,拥有者与他们而言十分可怕的能量。

随便一人,只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让他们三人永世难以翻身。

滔天权贵带来的气场,犹如泰山压顶。

三人甚至觉得喘不上气!

“雷铮,薛志清,徐刚林,你们可知罪?”

一众大佬里,一道浑厚的中年男声响起。

那是一个看起来三十七八岁的官员。

这个岁数,在官场上属实是年轻有为的岁数。

他是…余明!

内阁首辅身旁的掌书大学士。

作为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南方人,余明从小饱读诗书。

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涉猎很多史书。

一手文章,不光词藻华美。

而且他喜欢引据冷门的经典,时常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内阁下达的命令,内容本来可能非常的简洁朴实。

但一经过他的手,就会让收到命令的官员感觉到什么是中枢的威严跟深谋远虑!

因此,他也备受齐顺义的重用。

听到他问话,雷铮率先怂了。

他连忙垂头,对一众大佬唯唯诺诺。

“下官知罪!”

“求首辅大人恕罪!”

齐顺义满意的点了点头。

余明还没说他们做错了什么,雷铮就认罪了。

这让齐顺义觉得这次的计划,很十分顺利。

但一旁的曾黎却微微皱眉。

他斜眼看向身旁的掌书大学士。

手下心领神会,立马顺着余明的话问道:“既然知罪,那你讲讲,你们是犯了什么罪?”

“我……我……”

听到问话,雷铮想哭了。

他声音打颤:“我,我不该忤逆圣上的命令……”

虽然现在的朝堂。

齐曾二党之争,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可是。

党争这种事,是不会搬到台面上的。

哪怕是为了维持体面。

齐顺义和曾黎平时也都维持着默契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