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肛肠组胚解剖学

第一节 肛肠胚胎学

女性的卵细胞受精后,便开始分裂。受精后72小时左右,经过卵裂形成12个卵裂球,形似桑椹,成为桑椹胚。卵裂球之间开始分化后,桑椹胚的细胞重新分布,组合在一个中央腔的周围,形成囊状结构的胚泡,进入囊胚期。继续分化,在胚泡的一极出现内细胞群发育成胚体。囊胚的其他细胞组成滋养层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构成胎盘。

在胚胎发育早期,整个消化道为一个单一的直管,悬挂在腹正中线上,称为原肠。原肠随着胚胎的生长和发育,根据位置逐渐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原肠发生于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结肠的发生源自原肠的中肠及后肠部分。肛门与直肠的发生来源不同,肛门来自外胚层,由外胚层的肛凹发育而来;直肠则源自内胚层的后肠。

胚胎发育至第4周左右时,胚盘的头尾和中部向背侧隆起,胚盘边缘则向腹侧卷折,并逐渐聚拢,羊膜腔也随之向腹侧包卷,最后形成脐带。此时,胚体已由扁平状变成圆柱状,被包在羊膜腔内,浸泡在羊水之中。在圆柱状胚体形成过程中,内胚层被包卷到胚体内部,形成沿胚体前后轴延伸的管腔,称为原肠,是原始消化管。原肠的前后端封闭,中部腹侧开放与卵黄囊相通。前盲管为前肠,后盲管为后肠,两者之间是中肠,在该阶段自腹侧开口于卵黄囊。随着胚体的发育,中肠与卵黄囊之间的通道闭合,三者即形成互相连续的消化管。随着胚胎的发育,中肠逐渐分化为十二指肠下段至横结肠的右2/3部;后肠逐渐分化为横结肠的左1/3至肛管上段。此后,后肠末端分化为直肠。直肠在胎儿时呈梭形,上端球状膨胀部称肛球,以后就发育成直肠壶腹部。在梭形管以下,还有短而不明显的膨大部为尾球,将发育演变成直肠颈,外科解剖肛管下部的中间带。尾球存在的时间短,在胚胎4周时大部分消失。

胚胎发育至第5周左右,在尿囊与后肠汇合处的泄殖腔壁上分化出半月形的尿直肠襞,此襞由泄殖腔颅端的上皮组织与一个楔形的间充质团(中胚层)组成,逐渐向尾端推进直达泄殖腔膜形成一个尿直肠隔(如此隔发育不全,可发生直肠膀胱瘘等畸形),将泄殖腔分隔成背腹两腔。背侧演变为直肠,直肠末端被肛膜封闭,随着肛膜吸收破裂,肛管形成。腹侧演变为尿生殖窦、膀胱及尿道。

胚胎发育至第7周,肛膜的周围由外胚层形成数个结节状隆起,称为肛突,之后肛突融合形成中心凹陷的肛凹。

胚胎发育至第8周时,肛膜破裂,肛凹与直肠相通,肛凹的开口即为肛门。此处残留的肛门与直肠的界线即为齿状线。肛膜破裂吸收的遗迹即为肛乳头。肛膜未破裂,导致肛门闭锁;破裂不全,导致肛门狭窄。如果破裂位置异常,男性在尿直肠中隔穿通,位置高者可导致直肠膀胱瘘,位置较低者可导致直肠会阴瘘;女性在尿直肠中隔穿通,位置高者可导致直肠膀胱瘘或直肠子宫瘘,位置较低者可导致直肠阴道瘘成直肠舟状窝瘘。

胚胎发育至第10周,腹腔容积增大,中肠袢陆续从脐腔退回腹腔,脐腔闭锁。盲肠突以后的尾支形成横结肠的右2/3;盲肠突近端膨大形成盲肠,位于腹腔右上方,后下降至右髂窝,升结肠随之形成;盲肠突远端狭窄部分则形成阑尾。肠袢退回腹腔时,后肠被推向左侧,形成横结肠的左1/3、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人胚胎第8周出现泄殖腔括约肌,第12周时分化为肛门内括约肌、肛提肌和尿生殖窦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则在正常会阴肛门口结节处独自发育而成,从来源上看,它是泄殖腔括约肌的一部分,与尿生殖肌群同源,而且它们的血供来源和神经支配也是一致的。中肠和后肠的交感神经支配来源于T8~L2,通过内脏神经和腹盆腔自主神经丛。中肠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脑干神经节前细胞体的第10对脑神经(迷走神经)。

(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