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肛门直肠疼痛
肛门直肠疼痛不仅是多数肛肠疾病的主要症状,也是肛肠疾病手术后需要处理的主要并发症,同时还有一部分表现为肛门直肠疼痛的疾病目前尚未阐明病因。本节主要讨论与肛门直肠疼痛相关问题。
一、病因
肛门直肠疼痛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直接来自肛门直肠疾病,也可能来自结直肠、妇科、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疾病(表4-3-1)。
表4-3-1 肛门直肠疼痛的继发性病因

二、临床表现
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及其与排便的关系常有助于明确诊断(表4-3-2)。
表4-3-2 常见肛肠疾病疼痛及其伴随症状

1.肛裂
导致的疼痛常被形容为“玻璃割伤样的锐痛”,这种疼痛在排便时最为剧烈,典型肛裂的疼痛通常在排便后不同程度地持续一段时间,可能逐渐减弱直至下一次排便,或者持续疼痛。肛裂除了表现为疼痛外,常伴有鲜血便。
2.血栓性外痔
常导致急性疼痛,肛缘可触及包块。这种强烈疼痛通常持续48~72小时,然后自然消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症状通常在3~10天逐渐缓解,并随着血栓的吸收,症状持续缓解,吸收过程大约持续3周。
3.直肠癌
很少引起疼痛,除非是期别非常晚的情况,直肠区域神经受肿瘤侵袭或压迫。
4.肛门恶性肿瘤
通常在侵袭肛门括约肌后引起疼痛。
5.肛周脓肿
肛门直肠疼痛开始时较轻,逐渐加重,在若几天后变得难以忍受,通常提示有感染存在,局部压痛可能是肛周脓肿的表现。肛门疼痛伴随发热,并伴有排尿障碍提示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
6.痉挛性肛门疼痛
是一种独特的肛门疼痛,经常在夜间出现,表现为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可能每年只发生1次,或可能每周3~4次,每次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但疼痛难以忍受,并可能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和心动过速。患者有排便急迫感,但却没有粪便。
三、治疗
1.药物治疗
镇痛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选择性地缓解疼痛,镇痛作用强大,同时可以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欣快感,能消除疼痛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临床上常用镇痛药中的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可待因,反复使用具有成瘾性;人工合成的镇痛药包括哌替啶、芬太尼、高乌甲素、曲马多等。
2.神经阻滞
化学性阻滞是采用局部麻醉药阻滞传导功能的镇痛疗法;物理性阻滞则是使用加热、加压或冷却等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镇痛疗法。
3.物理疗法
电疗包括短波、超短波、微波等疗法。磁疗包括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及磁化水疗法等。光疗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等疗法。
4.中医治疗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针刺放血等疗法。
5.精神心理疗法
包括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催眠和暗示疗法、放松疗法等。
6.平衡镇痛(联合镇痛)疗法
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可以协同疗效,降低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充分镇痛。
7.自控镇痛疗法
应用镇痛泵缓慢微量地释放镇痛药物,患者可以根据个人镇痛需要按压给药按压后自行将镇痛药泵入体内。
8.细胞镇痛疗法
利用嗜铬细胞、交感神经节细胞等特殊细胞能分泌脑啡肽和儿茶酚胺类等有镇痛作用的神经活性物质的特性,将其植入疼痛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从而发挥移植细胞“生物泵”的作用,长期、恒量地分泌镇痛物质。细胞镇痛尽管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其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9.基因镇痛疗法
基因镇痛即通过上调抗痛基因表达和下调致痛基因表达,以改变人体内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