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全4卷)
- 尹自先主编
- 805字
- 2025-04-08 21:42:15
建置考释 野狐岭考[1]
胡明
在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河北省万全县与张北县交界处,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山,曰“坝”,即“南由各沟渠上达其巅,过此虽属高原,愈趋愈下,故名曰坝,如防水坝之意”。[2]其间一段“坝”,名“野狐岭”,又名也乎岭、隘狐岭、额狐岭、扼胡岭,《元朝秘史》称其“忽捏根稂答巴”,蒙语“山口”的意思。“这野狐岭系西北要隘,势甚高峻,雁飞过此,遇风辄堕,俗称此岭隔天只十八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3]元代诗人周伯琦作《野狐岭》诗:“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民国许闻诗作诗曰:“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军家争此地,长驱之捣控幽燕。”从元代至民国,历代记载野狐岭的史志及诗歌有上百处。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起,野狐岭引起了各方关注,描写野狐岭的文章经常出现于各级新闻媒体:“为扼守坝上坝下咽喉堑道——野狐岭黑风口(现今狼窝沟)……”[4]“狼窝沟在张家口西北,接近坝上,是通往塞外的咽喉。据史载,明永乐皇帝朱棣数次率兵北征,多是由此口出长城。”[5]“……蒙古铁骑驰上野狐岭,横扫狼窝沟,穿越黑风口。”[6]“野狐岭也是大漠劲风南刮的风口,风力猛烈,当地人称之为黑风口。近年来,电力企业和张北县合作,在野狐岭一带建起了风电场。”[7]在2004年12月27日20点10分,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介绍野狐岭及蒙金战争的《塞上战事》节目里,对野狐岭的解释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张家口以北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方圆几百公里的丘陵,历史上统称为野狐岭。”这些对野狐岭的错误见解被相互传抄,以讹传讹,甚至出现在史学专家、学者的专著之中。近年来,通过多方面查阅历史资料,几次对野狐岭做实地调查和考证,进一步证实:历史上“野狐岭”的位置应在明长城上的“土边坝”,东西长5里。本文意欲以翔实的史料、实地的考证、实事求是的态度揭开尘封的历史,还野狐岭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