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近几年在翻阅史书时,总觉得野狐岭蒙上了一块朦胧的面纱,对目前众说野狐岭所在地理位置产生了怀疑。在《塞上战事》摄制组收集有关野狐岭资料时,正值笔者最后一次调查完野狐岭。在张家口文史学者们向摄制组介绍情况的先后,笔者也向摄制组做了近两个小时的汇报。最终,摄制组采纳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丘陵,历史上统称野狐岭”的意见。提供资料者置十分重要的《清史稿》《畿辅通志》《口北三厅志》《宣府镇志》《张北县志》《万全县志》《中国历史地图》《中国现代地图》等众多史志记载的野狐岭而不顾,把“岭”说成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丘陵”。在这“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仅地图上标明的,大的山脉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大马群山山脉,小的有虞台岭、李太山、翠屏山等十几座,野狐岭怎能包括如此多的群山(不是丘陵)?该片向国内外观众所展示的具有十分厚重历史内涵的野狐岭,不应在地理概念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吧?

为了学术研究上的慎重与严谨,本文完成后请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审阅了此稿。元月七日,收到他们修订本稿后的意见:“同意作者意见。作者文章的最大价值,一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读地图得出对交通形势的切实认识,二是利用张德辉路线记载的德胜口(洗马林)位置、坝南北河流形势判断古路方位,从而把前人(民国志和历史地图集)标定的野狐岭位置具体肯定了。……这文章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此,特别要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李新峰等老师对《野狐岭考》的首肯及修改意见。同时,在野狐岭实地考察及本文撰写中,承蒙生长工作在野狐岭的张北县劳动局原局长宋子义先生、张北县文物局柴立波局长、诗人逢阳先生、作家世琦先生、瑞杰付教授的陪同、帮助和指教,谨致谢忱。


[1]原载《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第2期,2005。

[2]陈继淹、许闻诗编《张北县志·地貌》,1935。

[3]蔡东藩:《元史演义第十一回:蒙古军入关耀武》。

[4]赵俊:《万全城》,《万全文史资料》第1集。

[5]华夏子:《明长城考实·万全县辖长城》。

[6]《河北长城文化纪行·追思野狐岭》,《河北日报》2004年8月26日。

[7]新华社:《野狐岭古战场成旅游点》。

[8]《金史》本纪二《太祖》。

[9]《金史》志二十八《食货二》。

[10]《金史》列传四十一《宗干》。

[11]《元史》卷15《世祖十二》。

[12]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A.J.H.Charignon注,冯承钧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58~268页。

[13]《长春真人西游记》。

[14]尹自先主编《张北县志·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张北县志·大事记》。

[16]《张北县志·大事记》。

[17]《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

[18]《金史》列传四十—《承裕》。

[19]《蒙古秘史》续集卷第247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0]《元史》卷1《太祖》。

[21]《圣武亲征录》。

[22]《多桑蒙古史》第1卷第4章。

[23]军事科学院:《边寨堡之战》。

[24]《草木子·杂制篇》。

[25]史为民:《元代都城制度的研究与中部地区的历史地位》,《文物春秋》总第42期。

[26]《水东日记》卷35《中堂事记纪行录》。

[27]《水东日记》卷35《中堂事记纪行录》。

[28]《明英宗实录》。

[29]《张北县志·道路》。

[30]《水东日记》卷35《中堂事记纪行录》。

[31]遗址西南部是秦长城遗址。在南北长10米、东西长20米的范围内,有破碎的青砖和瓦片。同明长城上的碎砖做比较:密度强,颜色深,已有石化感觉,敲击有清脆的铛铛声。分析是与秦长城同时期的建筑遗址。

[32]当地村民介绍,日军占领时期这里长期驻扎着日军部队。他们住的是帐篷,用抽水机将山腰泉水扬到兵营。

[33]《明英宗实录》。

[34]《元史》卷28《英宗二》。

[35]《元史》卷30《泰定帝二》。

[36]《元史》卷30《泰定帝二》。

[37]从海拔1500米的山顶到海拔1200米的山下高地,只有1000米的路程。而后缓坡四公里到海拔900米的河谷。

[38]明长城从土边坝口的西烽台南下到坝底,烽台以西是人畜难越的悬崖峭壁,这可能是长城南下的原因。从坝口有一条两米多宽栈道似的小道,朝西南方向贴壁而下。从坝口向东,随着自然山势和人工修筑,从山顶到山底修成一条“>”形道路,减缓了道路的坡度。

[39]路宽6~8米,路面平整,外侧靠近山崖处,用平整的石块修有路肩。

[40]在坝口东150米起、距野狐岭主峰100多米有一座与主峰同高并列的山,名“鸡冠山”。东道向东南到鸡冠山的东端,开凿一个8米多宽的豁口而过,转80度弯向西南到山下高地。

[41]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从张家口到坝上修铁路时,路基北出膳房堡后没有直上神威台(狼窝沟)坝口,而是沿坝下高地西行到土边坝上坝。上坝后,从春垦村东沿古驿道直至张北城。坝上路基尚存,十几个涵洞完好。20世纪70年代初修坝头国防工程时,在古道几处被山洪冲坏路面地段的路基中央,修整了3米宽路面,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都从这里上下坝。这次考察时,见到有几段路基冲坏,但路面大平小不平,仍有车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