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从哪里来?

近年来,在中小学老师的专业职称、专业荣誉的评定中,老师有发表的论文成为“刚需”之一。很多老师“以之为苦”。原因之一,是不知写什么,也就是不知论文的“问题”从哪里来。即使是一些资深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老师也存在此类问题——视动笔写作为畏途。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实践与体会,谈一谈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源”问题,希望对正在起步的、有写作想法的中青年老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长期以来,我们老师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很少涉及自身的问题意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曾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南京师大附中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也说过“学生‘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想,在我们很多老师身上也存在着“问题意识”缺席的问题,这多少也影响了一部分老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了一部分老师的论文写作。大家知道,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前提,很多老师不知写什么,实际上就是没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论文写作上,在多数情况下,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笔者自1989年开始工作,从教后的第一篇教学文章《评价要公允 表述要准确——历史教学如何摆脱“左”的思潮束缚》即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8期。从我个人成长经历来看,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对一个年轻老师成长的激励作用是无法想象的,我此后就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味道,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等学科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文章,一路下来,至今也有几十篇了。梳理自己的“写作史”,实际上也是“问题发现史”。这些“问题”都是产生于平时的实际工作情境之中,产生于平时的阅读、备课、上课、命题、研究高考试题等具体工作之中,也就是说,“问题”都是产生于中学一线教学活动及其延伸活动之中。只要平时注意留心,注意积累,处处皆可发现问题。《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章”?从我的写作实践来看,问题的来源,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1.“问题”从阅读中来

包括读刊、读报、读书等。平时阅读有所感,有所启发,自然容易成文。读刊的,上文提到的笔者从教生涯的处女作,即是读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3期刘宗绪教授的一篇文章——《以实事求是态度治史》而写成的。刘教授的文章是以外国史为例的,笔者发现在中国史部分也存在“左”的思潮束缚,故而成文,自由投稿,一举而中。其他,如读到胡海存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5期发表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一文,发现以胡文的逻辑是得不出“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性质的结论的,写成了《“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一文;读到贾宏权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1期发表的《好课由谁说了算?》,发现贾文的两点理由不能成立,写成了《好课应由标准和评委说了算》一文等。

读报的,如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在《光明日报》2014年4月2日第16版“学术”上发表的《作为社会共识表达方式的社会心态》一文,发现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33题的答案有问题,写成了《市场经济改革“九二共识说”献疑》一文;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0日发表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一文,写成了《关于“好老师”的三点认识——学习总书记第30个教师节讲话精神的初步体会》一文等。

读书的,如读到《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四辑上的一篇文章——《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发现袁老师把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仇恨教育,尤其是仇日教育不可取,写成了《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文;读到高全喜教授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一书,不同意高教授的“袁世凯是中华民国之父”的观点,写成了《谁是中华民国的国父?》一文等。

目前相当部分老师专业阅读量严重不足,甚至连本学科的专业刊物都不读,导致视野不开,知识老化,思维僵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严重萎缩。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量愈大,学识就愈丰厚,思辨与贯通能力就愈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愈大。论文写作应该从阅读开始,从阅读出发。

2.“问题”从备课中来

中学教学讲求“七分备三分讲”,备课是个无底洞,有的好老师是“用一辈子备一堂课”。

中学老师备课,首先碰到的是备新课。备新课首先是研究教材,教材毕竟是中学教学的基本材料。所以备新课第一步就是备教材,当然这其间要参考很多专业书籍、专业论文。在备新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都不利于教学的展开:一是“去历史化”的问题,笔者就此写成了《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二是知识硬伤的问题,先后写成了《关于洪秀全的“学历”问题》《新航路开辟前茶叶输入西欧说献疑》《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教材若干史实商兑》《参议会非参政会考略及其他》等数篇论文;三是难点问题的理解问题,写成了《一条鞭法祛疑》《“平均地权”释疑》《原因分析还应注意教材隐藏的“内证”——以分析“唐代茶业迅速发展原因”为例》《宋初死刑复核制度释疑》《对家庭手工纺织业解体过程中两个“分离”的理解》等文。当然,如果备教材仅限于熟悉教材、论证教材,那是难以发现问题的。备教材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取舍教材的过程。用“学术性”“科学性”“教学性”的眼光审视教材,发现问题的几率就可能会上升。

其次碰到的是备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做法,可惜很多老师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课应把握一些原则,如先宏观后微观、纵横比较的方法;注重概念教学、史料教学、问题教学;以课文知识、材料和新史料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材料解决新问题等。笔者就此写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应把握的原则——以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为例》一文。

还有就是备习题课。笔者发现平时周考、月考、模拟考的试卷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题,是训练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此写了《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题》一文。

目前很多老师备新课,以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备复习课,只是“炒剩饭”;备习题课,或对垃圾题熟视无睹,或围绕答案“硬讲”——不管答案正确与否。这样的备课,或是“求同”思维在作怪,或是“惯性”思维在牵引,是难以发现问题的。

3.“问题”从教学中来

在备教材时,固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难度较大,教材毕竟是由专家编写、专家审定的。而在教学过程之中和教学之后的反思中,一线教师发现问题的机会应该是比较大的,中学老师毕竟是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一线老师自己去解决。

例如,如何进行史料教学?高中新课改以来,“史料教学”成为一大趋势,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但很多老师限于时间、精力和资料等因素,难以找到典型性的、文字量适度的、阅读障碍少的合适“史料”,也就是说,大家感到史料教学在操作层面难以真正进行、持续进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人造史料”,笔者不以为然,写成了《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一文,同时笔者提出了“‘就地取材’史料教学”的解决策略,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效果不错,先后写成了《“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例举》《“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为例》等文。

又如,如何进行教学小结,这也是每一节课碰到的问题。笔者在讲完唐朝以后,认为总结唐史的关键在于抓住唐代历史的阶段特征,先后写成了《唐代的历史转折——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总结唐史》《隋唐文化中的“南朝化”和“胡化”问题》二文;《罗斯福新政教学识小》一文也涉及罗斯福新政的思路、特点的总结。

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这就为中学一线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高校研究中学教学的老师相比,这也是中学一线教师的优势之所在。当然,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如果只是重复过去、重复自己,不追求常教常新,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很多问题就会悄悄地流失了。

4.“问题”从高考试题中来

研究高考试题,是中学老师的必修课,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契机。研究高考试题,既可以发掘试题的导向,也可以分析试题的质量,这两类文章都很容易发表。而且高考结束之后,高三老师时间相对宽裕,最好是能够抓住这个好写好发的“黄金时机”。

笔者和很多有心的老师一样,分析高考试题的文章较多,如《清末新政有没有引起立宪派的分化——高考历史第32题商榷》《2000年高考历史科江西、天津试题简析》《2005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第17题指误》《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欧阳修题商补》《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科学命题应加强材料摘编的严谨性——从一道新课标历史示例题引用不规范谈起》《高考与硕考历史学科考查目标的错位——以2011年两考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为例》《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正德去农”题指误》等。

不可否认,我们周边有部分老师对高考试题重视不够,或者不熟悉,或者不研究。不熟悉、不研究高考试题,相当于“盲人骑瞎马”,平时的教学、复习、训练与高考试题的导向是两张皮,其结果也只能是“累并痛苦着”。从高考试题中发现问题,既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又有利于研究的展开,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5.“问题”从争鸣中来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出现争鸣,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对中学教师而言,参与有关争鸣,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自己发表的一些文章,或者其他老师的文章,有人持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争鸣,这类争鸣既有利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类问题的深入解决,也有利于问题的发现。

例如,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9期发表了《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一文,认为这道试题的设计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王俊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发表了《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一文,我感觉王老师的商榷文字不能令我信服,更为主要的是,王老师关于材料选择题的命题看法也有很大的错误,而这种错误认识在包括高考在内的命题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而写成了《就高考陈寅恪题答王俊伟老师》一文予以回应,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历史教师和高考命题者的反思。

又如,笔者发表于《九江教育》2001年第2期的《试验修订本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硬伤举隅》一文由《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教材编写者之一的臧嵘先生对拙文中关于该教材使用“传说时代”一词不妥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仔细拜读臧文后,感到臧先生的解释和说明仍不能令我释疑,故再次提出商榷,写成了《再谈“传说时代”一词的使用不妥问题——与臧嵘先生商榷》一文。

再如,《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发表了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聂幼犁教授的《这是“新的历史教材观”吗?——与马执斌先生商榷》,引起了历史教育界的关注。笔者仔细拜读聂文后,感到聂先生关于教材定义部分的商榷文字不能令人信服,故提出一点商榷意见,写成了《教材概念具有多义性、发展性——就教材定义与聂幼犁先生商榷》一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关注学术动态,关注学术争鸣,都应该成为中学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的新常态。

6.“问题”从征文中来

很多刊物和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经常举行一些主题征文活动,相当于“命题作文”。这类活动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帮助我们寻找写作的“推手”。

例如,《历史教学》2002年举行了正史电视剧讨论征文活动,笔者写成了《“正史电视剧”知识错谬举隅》一文;《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12期刊发了“史料教学讨论征文”启事,笔者写成了《“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中如何“就材设问”——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为例》一文。

又如,江西省教育厅已经连续多年举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的课改故事”征文评比活动,笔者先后写成了《课改: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新推手》《为高中历史教材“疗伤”的喜与忧》等文;江西省教育厅举办江西省首届局长校长论校本教研主题征文活动,笔者写了《切实抓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一文;江西省教育厅举办“江西省新课改校长课程领导力”征文活动,笔者写了《以课程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一文;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全省“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活动,笔者写了《把孩子从时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一文。幸运的是,这些文章都被评为一等奖。

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对一些征文活动十分冷淡,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殊不知,失去的是一次次论文写作的机会。

上述只是笔者的一些粗略的梳理和分类,中间或有些交叉之处,或不尽合理,甚至有显摆之嫌。我想宽容的读者一定会谅解,因为笔者的用心是好的——希望对我们一些想写文章而没有写的老师有所助益。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者希望贡献一己之得,成他人“千古之事”。

(原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