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 李思逸
- 882字
- 2025-03-19 16:53:30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绘画、摄影与电影的诞生
这一讲我们会从历史的脉络,展示电影如何从一种新的技术转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上一讲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文学与电影的异同,特别是叙事性与视觉性之间的纠缠及互动,让大家忘掉那种教科书上常有的无谓论断——即电影是一种视觉性的小说,而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电影。有的同学也许能发现这个“梗”,我其实借鉴了莱辛(G. E. Lessing,1729—1781)的《拉奥孔》(1766)的开篇架构。他在这本书里以拉奥孔雕像为例探讨诗与画的界限,开篇就是反对一种普遍而流俗的观点——认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莱辛并不完全否认诗与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交互影响,他厌恶的是文艺批评家不假思索地把上述套话当作恒定的真理并拿来套用一切实例。第一个提出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人,无疑有些天才的敏锐,但后世亦步亦趋的盲从者也许只是尝到了重复他人妙语的快感。所以密尔(J. S. Mill,1806—1873)在为言论和思想自由辩护时,一个很重要的理据是:哪怕是完全正确、充满真理的意见,如果不把它放进切实的讨论中让它接受热切而认真的辩驳,大多数人其实无法理解或感受到这一意见的真理性——他们信奉这种“真理”本质上不过是持有一种偏见罢了。同理,很多人讲文学强调叙事、电影侧重视觉这类话时,并没有在脑子里好好思考这两者,而是在重复一个似是而非的“偏见”。当然,我的看法未尝不是一种偏见,故而期待大家在仔细读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也一视同仁地对其加以批判。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性是电影之为电影的根本,但叙事性才是电影从技术升华为艺术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点,今天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关于西方视觉艺术史的一次极简导入,主要是回顾一下透视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演变——这是理解现代性与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其次,我们在现代文化兴起的背景下考察电影的诞生及其影响,梳理一下“现代性”的多重涵义;最后,放映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1942— )的《雨果》(2011),其中有关于《月球旅行记》的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故事。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现代性要素的一次汇展:19世纪的巴黎、铁路火车站、钟楼、机器人以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