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共识(social consensus)是社会凝聚和稳定发展的心理基础。从语言、着装习俗、礼仪举止到社会规范、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要想实现其功能,发挥其作用,都有赖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接受和认可。社会共识让社会个体可以预期社会中其他人的行为,让社会有效地运作起来。社会共识从何而来,如何发挥其作用,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都对社会共识问题进行过探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共识可理解为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杨宜音、张曙光,2013)。从这一定义理解的话,可研究的社会共识的范围广泛,包括人们对不同事物或不同社会问题的共识。本书对于社会共识的研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共识,而是在更宽泛的层面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探讨社会共识的特点,社会共识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共识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如何从社会共识的视角去理解社会问题。

具体而言,本书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社会共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的概念框架,围绕这个概念框架开展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了解关于某一社会事物的社会共识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个内容就是分析这种社会共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心理效应,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共识的作用;第三个内容就是分析社会共识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关键因素影响社会共识的建立,也就是社会共识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研究。

为了更清晰地阐释这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在论述结构上,本书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分为上下两编,在本书上编,将结合现有理论,从理论层面分析社会共识的内涵、特点、形成和作用的机制。在本书下编,将根据具体的实证研究,逐一对社会共识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剖析,也为理论观点提供数据支撑。在实证研究中,需要将社会共识操作化和具体化,针对某一社会共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所涉及的具体的社会共识现象大体可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偏于宏观的社会心态层面的社会共识,比如社会价值观、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信任;第二是对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或事件的社会共识,比如针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亲社会行为和腐败问题等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共识;第三是对特定群体/机构的共识,比如对心理疾病患者、少数民族群体、警察和医生的共识性印象。本研究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共识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共识现象,采用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法,逐一进行研究。具体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了主体间共识理论对于社会共识问题的理解。在主体间共识理论视角下,对于社会共识的性质和分析层次、社会共识的动态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社会共识对于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了主体间共识理论对于社会共识研究的意义,提出主体间共识可作为个体外层面社会共识和个体层面社会共识之间的桥梁。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共识”的重要理论之一——社会表征理论。从社会表征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看社会心理学对于“共识”理解的演变,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框架下,社会表征这一社会共识概念的内涵、功能、结构和特点,重点引入社会表征的形成过程分析来理解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了社会表征视角下开展的社会共识研究实例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以复杂性理论来揭示社会共识形成和作用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一方面探讨了复杂性社会网络对于社会共识产生的解读,另一方面分析了如何通过基于行动者模型(ABM)等计算模型来模拟社会共识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后对分析社会共识形成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四章在主体间共识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共识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三种理论对于社会共识分析的侧重点和借鉴意义,提出社会共识研究框架并解释了框架的含义。

第五章开始进入了实证研究篇章,本章研究的是关于社会共识的跨层面分析问题。所分析的具体社会共识是社会文化价值观,通过结合社会生态心理学和主体间共识理论的内容,将个体外层面、个体层面和主体间层面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共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第六章关注的是亚群体内的社会共识特点,所分析的具体社会共识仍然是社会文化价值观。本研究以主体间共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90后”青年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共识,以及这两个层面共识的社会心理效应,即共识对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关注的是人们关于特定社会现象的社会共识,所分析的具体的社会共识是人们有关心理疾病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健康学识共识信念。在主体间共识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公众个人和主体间层面的心理健康学识共识信念的特点和差异,重点分析了两个层面的共识对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第八章分析的是人们关于特定群体的社会共识,具体分析的社会共识是人们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表征。研究以社会表征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心理疾病社会表征的多维结构特点,从而了解人们有关心理疾病的社会共识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社会表征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传统价值观、人口学结构等因素。

第九章侧重于分析社会共识的作用机制,具体分析的社会共识仍然是心理疾病社会表征。以社会表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心理疾病社会表征对于公众相关行为的影响,如心理疾病社会表征如何影响公众接近和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如何影响人们进行专业心理求助的意愿。分别探讨了在社会表征作用于行为的过程之中,公众污名感知和家族主义情感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由此分析社会共识的作用机制。

第十章将重点放在社会共识与社会行为改变之上,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社会共识改变是否会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具体研究的社会共识是描述性规范,这是一种主体间共识,研究的态度是道德情绪体验。实验中通过操纵人们的描述性规范这一社会共识,观察人们的情绪体验是否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出社会共识对于管理社会情绪和行为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关注社会共识的动态形成机制,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基于行动者模型对社会共识的形成进行计算模拟。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共识形成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重要变量,如观点分布、信息沟通策略、沟通双方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由此分析在何种情况下,社会共识更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