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字社会中的软件工程师:缘起与概况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相互连接的方式。这种改变浸透于个体的生产、生活中,也扩散于整个社会的组织、运行,打破了既有的边界,解构了既定的规范,带来了处处充满张力的数字社会。一方面,数字技术以自身的逻辑强势创建出全新的秩序,从产业革命到职业迭代,从认知方式到交往行为,其有如造化一般,不可阻挡地重塑着人类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具有自身的运转基础和发展逻辑,无论是制度的路径依赖,还是文化的延续传承,数字技术必然源自其中、嵌于其内。这两方面的交错引发了难以调和的张力,让我们更自由也更受限,更多元也更集中,更开放也更狭隘。而这两个方面也交汇在一个群体身上,那就是将数字技术与各类社会场景衔接起来的工作者——软件工程师。

自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软件工程师的数量就在不断攀升。根据埃文斯数据公司(Evans Data Corporation)的统计,2022年全球已有2690万名软件开发人员。[1]而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软件业从业人员达到809万人。[2]并且,从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来看,软件、信息技术相关行业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眼中新晋的“金饭碗”。[3]这使得软件工程师这个群体看上去颇为寻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可能总会认识几位“程序猿”朋友,或有个“码农”亲属;可是,这个群体又很神秘——除了人们心中“爱穿格子衫”“技术宅”“爱熬夜”这样的刻板印象,若是不熟悉相关的专业技术,常人很难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无从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观念想法。

这愈加引发了大众对软件工程师的好奇。对他们的探讨最早集中在职业模式、劳动形态的层面。无疑,数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就业格局,由此催生的新职业群体既是大量新型就业的开拓者或受益者,也是引发大量失业的“始作俑者”。[4]因此,从职业、劳动的视角切入,让我们得以通过总结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特点来预测未来的生产方式。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类似软件工程师这样以数字技术为内容的职业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以“智力”作为主要生产要素进行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因而软件工程师被归结为“知识劳工”。[5]更有观点将这样的高科技从业者称为“创意劳工”,强调他们在劳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6]不过,与这种积极的描绘相对的是,有研究则着重关注了数字技术从业者的内部分化,批判性地指出其中底层从业者工作的单一性、重复性。[7]这显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那么在实践中,两者究竟哪个更为真实?他们究竟是虚拟空间的操控者,还是逐流者、顺从者?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只是指向了不同岗位、不同地域的群体?抑或显现于同一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这亟待进一步的探索。

不仅如此,各界对于软件工程师的研究兴趣,并不只是出于其所处产业的前沿性和影响力。伴随数字时代的来临,社会的各个维度都已然显示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发展趋向。比如,经由数字网络,我们打破物理空间,能够触及所有人和所有信息,却同时因为信息传递的算法逻辑,很难突破固有的认知体系、交往圈子。[8]再比如,在网络空间中,公共和私人总是相互交织,一切的私人活动痕迹皆可能被收集、利用,而公众可见的信息时常只有特定的人群才对其含义了然于中。[9]追根究底,这些矛盾正是数字技术逻辑与既定的社会规范碰撞产生的——软件程序总是同时带来便利与麻烦,解决老问题也带来新问题,突破边界也带来枷锁。这种数字逻辑和社会属性同时左右着软件工程师的观念和行为,其间的张力可能更为明显地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尤其在他们现实场景的活动中。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和虚拟网络中的他们在行动逻辑、表现方式上有何异同?更进一步,在这些背后,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价值观念?透过这些分析,我们也许可以更真切地感通未来,承载起万般的可能性,接纳诸多的不确定性。

本书正是立足于上述对软件工程师的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试图通过了解他们以迈向数字社会的“野心”而展开写作的。在当前,以软件工程师为代表的高科技从业人员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才,[10]也同样是国际竞争、国际秩序构建中所争夺的重要人力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目标需要对关键人才进行大力培育、支持。因此,全方位认识和把握软件工程师群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更高效地推进政策引导作用,能将对个人效能的激发和对大局的服务统筹、协调起来。

除了“知识劳工”“创意劳工”,或“底端代码搬砖者”等劳动形象、产业身份的设定,软件工程师同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的身份有同事、朋友,也有父/母或孩子,他们也会操心生活的柴米油盐,感受喜怒哀乐,历经悲欢离合。作为承载数字技术、懂得机器语言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也有着自己的孤单。为了将他们丰富的面向、多样的维度展现一二,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的委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面向我国广大的软件工程师群体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并将相关分析结果集结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