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用密码写成的文学巨著,《红楼密码》这本十多万字的小册子,显然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但从本书揭示出来的内容看,《红楼梦》是隐写明末血泪史,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南明历史许多值得纪念的忠烈,如史可法、陈子龙、岭南三忠(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何腾蛟、金声桓、姜瓖、吴贞毓、沐天波、刘文秀、白文选等,笔者还未能想到《红楼梦》中是否有投影的人物。还有一些重要的反派,如马士英、陈邦傅、马吉翔,是否在书中也有影射?
《红楼梦》中许多重要人物、重要情节,应该也在影射某个人、某段历史,如刘姥姥、平儿、司棋、鸳鸯、麝月、小红、柳湘莲、水溶,都有不少戏份,应该有影射对象。还有莫名其妙出现的傅秋芳、林四娘等又在暗藏什么玄机?学童闹学堂、五鬼魇魔法、凤姐逼死尤二姐等等大段精彩情节,是否有所隐喻?
题帕诗、咏絮诗、螃蟹诗、中秋联句等等,这些诗词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密码?
.......
笔者作为文史修为浅薄的业余爱好者,手中接触到的文史资料有限,没有能力触及更深层的隐喻;更由于智识浅陋,没有能力解开设计更加复杂的迷局。这本小册子,只是抛砖引玉,俟有智识者揭开更加惊人的秘密。
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由于难以找到更多线索进一步佐证,只能提供一种思路供未来的解谜者参考。
一、尤三姐
李成栋原是李自成将领高杰的部下,随高杰投降了明朝,睢州之变高杰被诱杀后,高杰部下大部分剃发降清,李成栋成为清军将领。
降清后李成栋可谓坏事做绝,嘉定三屠、擒杀隆武帝朱聿键,李成栋都有参与。攻陷广州、擒获绍武帝朱聿鐭、屠杀广东义军,将“岭南三忠”中的陈邦彦凌迟、陈子壮锯为两半,都是李成栋和佟养甲共同犯下的罪行。
1648年,李成栋与清军发生矛盾,反正的金声桓写信劝降,他的养子李元胤也极力劝他回归明朝,内外各种因素促成李成栋下决心反正。李成栋反正使得已经奄奄一息的永历政权突然满血复活,李成栋将朱由榔接到广东肇庆,南明迎来一波抗清高潮。
李成栋反正之后,便一直对永历朝廷赤胆忠心,最后1649年九月出征赣州,兵败后坠马淹死。
虽然李成栋降清后干尽坏事,但反正对于南明确实有很大功劳,所以对于李成栋,一般还是将其视为抗清名将,甚至以民族英雄评之。
民间传说中,一个戏剧化的感人场景,促使李成栋下定了反正的决心。李成栋有个小妾叫张玉乔,一直怀有报国之志,在李成栋犹豫不决之时,张玉乔以死谏来说服李成栋,夺过李成栋的佩剑自刎而死。这个故事后来改编成了著名粤剧《万世流芳张玉乔》。
如果《红楼梦》作者知道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定会想办法编排到小说中。
在程高本《红楼梦》中,尤三姐是个自持的烈女,但在脂批本《石头记》中,尤三姐一开始是个淫滥的女子,自言“淫奔无耻之流”,但下定决心嫁给柳湘莲后,“每日侍奉母姊之余,只安分守已,随分过活”,“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后来柳湘莲退亲,尤三姐拔剑自刎,“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这段情节,就颇似李成栋一开始坏事干尽,反正后又对永历朝廷忠心耿耿,而拔剑自刎的情节,又似在隐写张玉乔死谏的传说。
二、龙阳之好
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个明末极重要的人物,应该在书中有所体现。他们都建立了政权、都已经称帝,应该与象征玉玺的贾宝玉有暧昧关系,但很可能这种暧昧并非表现在男女之间,而是龙阳之好。
我们分析香菱时提到过,香菱被拐子拐走后卖给冯渊,冯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但见到香菱后“一改素日作风,立誓再不交结男子”,这是影射李定国本为起义军将领,最后对永历皇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所以书中很可能用宝玉的同性恋对象来影射起义军起家的皇帝。
明确与宝玉有同性恋关系的是秦钟,与蒋玉涵关系也很暧昧。李自成、张献忠投影的人物或许就是这二人。
三、荣府与宁府
笔者猜测,隐写历史这种风格,并非完全是为了躲避满清文字狱,而是在明亡之前,就已经有一本隐写万历皇帝和郑贵妃,以及后来天启年间事情的小说,由于涉及到皇家的事情,为了避尊避讳,就采取了隐写的方法。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秦可卿和王熙凤,小说也不分宁荣府。
其实回想《红楼梦》的故事,和宁府有关的情节,戏剧张力都很强,如秦可卿之死、协理宁国府、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而荣府发生的故事,大多都是些细碎的生活小事,缺乏戏剧张力。
从目前索隐的内容来看,影射的事件大多集中在万历、天启时期及南明时期,崇祯时期涉及的事情不多,时间上似乎有一个断层。
这本书可能就是脂砚斋在楔子里说的“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有了这样一部隐写万历、天启年间事情的小说之后,到了南明灭亡时,又有人在这本小说基础上,扩写了荣府的内容,将南明时期的历史隐写进去。原来小说中的内容就是现在《红楼梦》中宁府的故事,新扩充的内容则是荣府的故事,但是又把贾琏、王熙凤的身份放到了荣府中。由于原来小说中不分宁荣府,所以贾琏是贾珍的弟弟,这样就可以解释“琏二爷”之谜了。
四、冯紫英
冯紫英影射的人物可能就是《桃花扇》的主角侯方域,他是明末清初有名的作家、诗人,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称为“金陵四公子”。
冯紫英主要情节是薛蟠宴会上关于“铁围山打围”的奇怪表现。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铁围山打围”就是左良玉发动的兵政变,同时发生的还有清军南下直逼扬州。
这段情节中,冯紫英的父亲“神武将军冯唐”被反复提及。侯家与发动兵变的左良玉有莫大牵连,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是左良玉的老上级,也是崇祯时期左良玉在朝廷内的靠山,官至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总督七镇军务,所以用“神武将军”隐喻侯恂。
左良玉是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左良玉对侯家特别尊敬,崇祯十六年左良玉扬言军队缺粮,要“就食金陵”,也就是要到南京劫掠,当时侯方域寓居南京,正在和李香君谈恋爱,南京兵部就请他出来调解,侯方域虽然身无功名,却以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让左良玉打消了劫掠南京的念头。
弘光时期,侯恂、侯方域父子都在南京,并且遭到阮大铖迫害。史料很难找到侯氏父子与这场兵变有何关系,但侯家与左良玉渊源如此深厚,左良玉兵变时很可能会与侯恂联络。
侯方域与扬州保卫战也有很大关联,他在南京遭到阮大铖打击后就逃到扬州,成为史可法的幕僚。多尔衮曾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于四月十四日回了一封信,这就是颇有知名度的《复多尔衮书》,这封信其实是由侯方域代笔。侯方域在清军围城之前就离开扬州回到南京,躲过了屠城,这大概就是冯紫英说的“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宴会上冯紫英又说“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虚陪出来的“仇都尉的儿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金陵四公子”是复社骨干,《桃花扇》中有个情节,崇祯时期复社的公子们在孔庙祭祀孔圣人时,把当时闲居南京的阮大铖痛打一顿,还拔光了“阮胡子”的胡子,这也是阮大铖后来得势后疯狂报复东林党和复社的重要原因。侯方域遭到阮大铖报复才逃到扬州,应该说得到了教训,所以冯紫英说“我就记了再不怄气”。
阮大铖的嗣父阮以鼎官至兵备佥事,就是地方上负责管理辖区军务的五品官员,“都尉”则是魏晋以前的官名,相当于中级军官,与阮父的身份相符。虽然阮大铖已有功名在身,用“都尉的儿子”代指阮大铖大大降低了他的身份,但在逻辑上却也无破绽。
薛蟠宴请这一大段文字密码实在太多,笔者对自己的解读仍有两处不甚满意。宝玉说“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这个“沈世兄”究竟有无寓意?还有作者为什么要把“冯唐”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人名安到冯紫英父亲身上?
还俟有识者解之。
五、《红楼梦》写完没有?
完整的《红楼梦》应该是110回左右,因为书中有一句脂批是:“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可见完整《红楼梦》少于114回。
那么后面的二三十回到底去哪里了?究竟《红楼梦》写完没有?
笔者猜测,写完了,也没写完。《红楼梦》作者应该已经创作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影射过于明显,几次增删过程中,就将后面部份删掉,然后重要情节走向,如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惜春出家、妙玉沦落风尘、刘姥姥救巧姐等情节,藏在了前八十回的伏笔及脂批之中。
一个重要理由是前八十回已经给了足够多线索,让我们能够解开小说重要人物影射的对象,而且第七十九、八十回已经写到夏金桂迫害香菱、夏金桂大闹薛家,对应的历史是吴三桂进兵云南,将永历皇帝逼到缅甸;以及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前者已接近南明尾声,后者则是南明之后的事情了,可见到了第八十回,就基本完成了南明历史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