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九七〇年 十八岁

贾平凹的父亲贾彦春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被开除了公职,下放到原籍劳动改造。贾平凹由一个贫下中农成分的党的可靠青年沦为“可教子女”。“革职后,父亲没有了工资,身体又不好,父亲成了反革命分子,政治上完蛋了,工资也突然没有了,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生产队分粮时,以往我家是缺劳户,要分口粮必须先交一批粮款的,而那些劳力多可以分红的人家常常是争着为我家垫上;现在,无人替垫款了,家里又没有现钱,高高兴兴地拿着口袋去分粮,粮却不分给我们,扣留在生产队的库房里。”[1]贾平凹一直牢记着有一次他去学习班探望父亲的情景:“我在一间矮屋前见到了我父亲,他脸色青灰,胡子老长。一见到我两行泪就流下来。父亲没有收(家里带来的)肉片,他说他不想吃,一口也吃不下,只拿了那五包烟。他正要问家里的事,一个麻子脸的人就呵斥着父亲到屋子里去,而推着我出了校后门,铁栅栏门‘哐’的一声关了。我趴在铁栅栏门上,瞧见父亲在拐过那间矮屋墙角时回头来看我,麻子脸推了他一下,他的头撞在了墙角棱上。朱自清的《背影》里写到他的父亲微胖的身子从车站月台上翻下的背影,我在中学时读了并没有任何的感觉,后来每每再读,就想起父亲头撞在墙角棱上的一幕,不禁热泪长流。”[2]贾平凹在两篇自传性小说——《纺车声声》和《头发》中,专门抒写了父亲的人格魅力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贾平凹报名参军,因体检不合格,参军未果。

家乡丹凤县修建苗沟水库,贾平凹成为水库工地上的美工、播报员,还负责编辑一份刊物《工地战报》。在此期间,他一天记八工分,近乎他在村里劳动的三倍,另外每月还可补助两元钱,这是其他民工所没有的。他曾将刊于战报上的一首诗抄好第一次向报社投稿,以失败告终。[3]

注释

[1]贾平凹:《我是农民》,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贾平凹:《我是农民》,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3]孙见喜:《鬼才贾平凹》,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