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家族》的启迪

《神圣家族》或称《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所谓“批判的批判”以及“神圣家族”都是对当年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代称。由此可知,《神圣家族》这部著作是清算鲍威尔一伙所遵奉并宣扬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思辨哲学就是黑格尔哲学。这种哲学,企图把客观存在和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所主观构想出来的规律。它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实在,把人和自然界中一切活生生的东西,都说成是某种绝对观念的派生物,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完全给颠倒了。而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正是体现了这种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为便于读者理解小说及其评论者施里加,《神圣家族》首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从而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重要观点。由马克思执笔的第五章和第八章,把文艺批评结合于哲学论争,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及其评论者施里加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批判。其所阐发的文艺见解,是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是我们进行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光辉范例。

小说《巴黎的秘密》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欧仁·苏的代表作。它以鲁道夫公爵微服出访,赏善罚恶为线索,通过妓女玛丽花、罪犯操刀鬼、教书先生、猫头鹰、工人莫莱尔、女佣路易莎等人的关系和命运,反映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黎的社会生活,重点表现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在《神圣家族》的第八章,马克思除了对《巴黎的秘密》的整个结构进行批判之外,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第二节《揭露批判的宗教的秘密,或玛丽花》中,分析了小说女主人公玛丽花的形象。本文主要粗浅地谈谈这一节的思想意义。

对于玛丽花,作者开始还是描写了她的“本来的、非批判的形象”。或说,在小说的前部分,欧仁·苏对玛丽花形象的描写,还是从生活出发的,是从性格本身出发的,不是按着某种意图安排的。这时的玛丽花虽然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但“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玛丽花虽然十分纤弱,但精力充沛,愉快活泼。她身处逆境,沦为妓女,却十分热爱生活。她无钱买花,却整天整日留恋于花市,为的是看花,为的是闻一闻花的芳香。只要让她“到花市来混半个钟头”,她就高兴得“把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她常常“透过河岸的栏杆凝视着塞纳河”,“又转过来看着花,看着太阳”。她每当走到大自然里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她常常纵情歌唱,热烈地赞美青草和原野。当然,像她这样被社会和家庭遗弃而受尽屈辱的姑娘,每当想到自己可怕的处境,是常常感到痛苦和悲伤的,但从来没有对生活绝望过。她不把这些看作是造化弄人的结果,不是看作她自身的惩罚;而看作是她不应该遭受的命运,并且认为这种不幸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而她从来不向命运屈服,更不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当凶恶的操刀鬼在黑暗中欺侮打骂玛丽花时,她愤愤然用剪刀捅他,并坚强地警告操刀鬼再胡闹下去,就用剪刀挖掉他的眼睛。她特别强烈地憎恨恶,崇仰善,崇仰人间一切光明和美好的事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时的“玛丽花所理解的善与恶不是善与恶的抽象道德概念。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是合乎人性地对待非人的环境。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太阳和花给她揭示了她自己的像太阳和花一样纯洁无瑕的天性,最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还年轻,还充满着希望和朝气”。她努力抗拒着罪恶社会的普遍异化,保持着自己人性的纯洁。总之,由于欧仁·苏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现实主主义的创作方法,因而超出了他那狭隘世界观的界限,在某些方面表现了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性,这也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对此,马克思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这样的描写,在欧仁·苏那里,毕竟不是自觉的,更不是他的主导的方面。他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即从观念到现实,从抽象的善恶观点来看待人的思想方法,决定了他的小说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中不能始终坚持现实的原则。因而使得玛丽花性格的发展,完全违背了她自身的逻辑。后来,她“身穿僧侣的粗呢衣服,跪在教堂石板地上,她手交叉在胸前,低下天使般的头”,服服帖帖皈依了上帝。她不热爱大自然了,而是服从了严厉艰苦的教规,厌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了,她同逆境抗争的精神已荡然无存。她用宁静、温存、顺从的态度说:“我谴责自己,我谴责自己,但是有的时候不免常常想到,假使天主过去能免除我遭受让我未来永远受辱的这种堕落,我会得以能在你身边生活,受到你所选择的丈夫的爱护。情不由己,我的生活分为我对上述情景痛苦的惋惜和对巴黎旧市区可怕的回忆,我白白祈求天主把我由这些念头中解救出来,使我心中能单独充满对他的虔诚的爱,对他的神圣的希望,求天主把我完全占据了,因为我要完全献身于他。天主没有满足我的心愿……大概因为我对人间事物的挂虑使我不配和他精神相通。”[1]总之,由于作者宗教观念的支配作用,玛丽花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主义的形象终于毁灭了,变成宗教观念的图解物。

《神圣家族》问世已百余年了,但诚如梅林所说,它所闪射的理论光芒,依然是我们今天分析文艺现象,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指南。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忠实于生活,塑造形象要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而不应从某些观念出发。作为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他性格的发展,他的言语、作为、际遇、命运,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而不能根据某种意图而任意加以摆布,以使形象概念化、观念化或脸谱化。

(原载《淘沥集》,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


[1] [法]欧仁·苏:《巴黎的秘密》,成钰亭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