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研究
- 曲丽玮
- 2109字
- 2025-04-24 21:02:02
摘要
本书属于汉语史的断代、专书词汇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上承上古和中古,下启现代,因此近代汉语是连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重要环节。语言是一个延绵不断的发展过程,“近代汉语”虽然作为一个语言历史时期独立出来,但对于它的上下限问题仍旧没有统一的界定。元代完全处于近代的主干时期,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对象,元代语言无疑比唐宋以及清代都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元代社会多元化的特质,也使其语言价值和地位明显优越于同属近代汉语主干部分的明代。
杂剧是最能反映元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白话文献资料,我们选择了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元代刊刻的杂剧剧本《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研究对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书共计30篇杂剧,11万余字,虽然题材广泛,语言内容丰富,口语色彩较强,作为研究元代的“同时语料”,基本真实可信,但该书在刻工、文字和语言上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书依据的底本是元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同时参考大陆和台湾三家的校勘本,尽量克服文字上的障碍,从中选取了8459个复字词语作为考察对象,并借助电脑建立了一个《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的封闭语料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语料进行描写、分析和阐释。
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目的和研究现状,同时还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案、方法。第一章介绍研究依据的底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校勘以及语料特点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是对全书复字词汇的宏观考察。首先从计量研究入手,在意义标准为先导,语法、语音和频率标准做检验的主导思想下,将切分出的8459个复字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其次,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全书的复字词汇系统进行描写。历时平面上,复字词汇系统包括两大部分:承古词语和新造词语;共时平面上,《元刊杂剧三十种》一书的口语词汇、宗教词汇以及外来词汇都是极具特色的词汇类聚,体现出与前代和后代不同的特点。第三章与第四章从微观上考察复字词汇的结构类型及结构关系。近代新造词语最能体现近代汉语的特点,另外,《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双字格新词语数量最多,因此第三章是本书的研究重点,该章考察了双字新词语10种基本结构类型以及相应的结构关系。第四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考察了三字新词语和四字新词语的结构。随着元朝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加以及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交际中需要表义更加精确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概念。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正是在双字词的基础上,拓展了词的形式,将新的复杂概念表达得更加准确,适应了人类交际交流对语言发展的要求。较之于中古时期,《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三字新词语、四字新词语在数量上都有显著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三字新词语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接近;四字新词语中的骈俪化四字词语数量尤为突出,在其影响下,《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语言中出现了能产力较强的待嵌格式,具有同义类聚成员丰富的特点。第五章讨论《元刊杂剧三十种》新词义的发展演变问题,包括从古代汉语中演变而来和在现代汉语中继续发展两个部分,该章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古代汉语中的词义通过引申、转化以及虚化的途径进入近代汉语词汇系统,成为近代汉语中的新意义。词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近代的词义发展至今天,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意义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发展和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一部分意义与新的词语形式结合发生易位,相对于原来的词语,我们都称之为义位消失;另外一部分意义或者直接沿用到现代汉语中,或者发生了扩大、缩小和转移的变化,我们都称之为义位保留。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近代双字新词语的词义在历时中的演变情况可知:近代新词语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古代、现代汉语词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各自保持了独立的语言特征;同时近代新词新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代词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汉语的造词、构词以及口语化风格。第六章描写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特殊词汇,从词义风格色彩的角度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与词的功能、地位相当的固定短语分为雅语和俗语两大类。“雅语”中的主要成员是成语,也包括一些语意不俗的名言、格言和警句等单位。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三种类型,其典型形式是多字构成的句子。俗语的数量远远超过雅语,这也是元刊杂剧语言通俗的原因之一。作为专书中的特殊词汇,元刊杂剧中的雅语和俗语具有类型单一集中、结构灵活、修辞方式多样的特点。
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一书复字词汇的梳理和考察,结语部分得出如下结论:一、词汇聚合丰富。从历时平面上看,元刊杂剧中有承古词语,也有近代新生词语,从共时平面上看,除常用的普通词语外,还有个性鲜明的口语词、宗教词语和外来词语。二、元代时,为广大普通百姓接受的外来词语主体仍是伴随佛教文化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梵语外来词。在汉族中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统治者语言的蒙古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一点与明刊杂剧所反映出的明代语言有显著差异。三、词语生成能力增强,结构类型和关系丰富,构词法发展完备,双字格作为强势构词格式的倾向明显。四、词汇系统承古纳新,富有活力。五、口语色彩浓厚。《元刊杂剧三十种》是能够体现元代语言特点的近代白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