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内容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四章,各章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就劳伦斯文学创作主要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地理基础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术语“文学的地理基础”为切入点,突出强调一个作家及一部作品的产生总是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地理基础的。作家生存与成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作家人格的形成、思想的形成、审美趣味的构成有着重大的内在的影响,然后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仔细考察劳伦斯文学活动的生成,从他的出生地、成长地、求学的环境、工作地理环境、旅居世界各地的自然山水环境来深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凸显劳伦斯是个自然之子、大地之子,他的创作离不开生他养他的故土,离不开故乡的那一片自然山水,离不开他旅居各地的自然山水环境的滋润和哺育。

第二章主要就劳伦斯长篇小说中所精心构建的四个地理空间进行探讨。劳伦斯长篇小说离不开他深深关注的地理体验,出生地及成长地的“矿区空间”、故乡的乡村及世外桃源般的海格斯农场的“乡村空间”,对初步繁荣的诺丁汉及伦敦的体验及悉尼、墨西哥城的短期体验而得出的“城市空间”,从小对海格斯农场的水库、池塘、河溪的观察,海滨度假与选择海边居住及航行世界各地的海上经历而具有的“湖海空间”,这些地理空间的构建为劳伦斯一生追寻“拉纳尼姆”理想,实现人生理想与文学理想提供了扎实的地理空间和人物活动空间。

第三章主要就劳伦斯在这三个主要地理空间上精心安置了许多人物和自然意象进行研究,这些自然意象,既是写实的,又有很强的象征性,并且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群体自然意象,这些自然山水地理意象,有以日月星辰彩虹云雾为代表的天文类自然意象,以多姿多情山河湖海为代表的地理类意象,以形态各异的多种花草树木为代表的植物意象,以活灵活现的多种鸟兽为代表的动物意象,共同构建了劳伦斯长篇小说里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的海洋。

第四章主要从劳伦斯小说的修辞手法来探讨他长篇小说中人物动、植物化比喻,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象征艺术,劳伦斯长篇小说中一系列自然意象审美的阐释,从劳伦斯文学创作的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窥探其长篇小说甚至其全部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


[1] [英] D.H.劳伦斯:《劳伦斯文集·文论集》,毕冰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1—262页。

[2] [英] D.H.劳伦斯:《白孔雀》,谢显宁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译序”第12页。

[3] [美]亨利·莫尔:《劳伦斯传:爱情的牧师》,郭群英、方清涛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4] [英]理查德·奥尔丁顿:《劳伦斯传》,黄勇民、俞宝发译,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09页。

[5] [美]哈里·莫尔编:《劳伦斯书信选》,刘宪之、乔长森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6]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

[7]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8]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9]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0]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6页。

[11]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12]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

[13]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页。

[14]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15]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16]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17]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18] 廖杰锋:《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劳伦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9] Mark Spilka,The Love Ethic of D.H.Lawrenc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55,p.3.

[20] [美]哈里·穆尔:《血肉之躯——劳伦斯传》,张健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95页。

[21] Anne Femihogh(ed.),The Campanion to D.H.Lawrenc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p.33-48.

[22] [苏]米哈尔斯卡娅:《论D.H.劳伦斯》,毕冰宾译,《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23] 廖杰锋:《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劳伦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4] Anne Femihogh(ed.),The Campanion to D.H.Lawrenc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p.15-32.

[25]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26] Alan W.Friedman:“D.H.Lawrence:Pleasure and Death”,Studies in the Novel,Vol.32,No.2,2000,pp.207-208.

[27] 张琼:《D.H.劳伦斯长篇小说矿乡空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8] 倜然:《英国小说家劳伦斯逝世》,《申报》1930年6月20日。

[29] 杨昌溪:《罗兰斯逝世》,《现代文学》1930年创刊号。

[30] 郁达夫:《读劳伦斯小说却泰莱夫人的爱人》,《人世间》1934年第14期。

[31] 郁达夫:《读劳伦斯小说却泰莱夫人的爱人》,《人世间》1934年第14期。

[32] 郁达夫:《读劳伦斯小说却泰莱夫人的爱人》,《人世间》1934年第14期。

[33] 郁达夫:《读劳伦斯小说却泰莱夫人的爱人》,《人世间》1934年第14期。

[34] 邵洵美:《读劳伦斯的小说——复郁达夫先生的信》,《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38期。

[35] 南星:《读劳伦斯的诗》,《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

[36] 南星:《读劳伦斯的诗》,《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

[37] 南星:《读劳伦斯的诗》,《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

[38] 南星:《读劳伦斯的诗》,《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

[39] 林语堂:《谈劳伦斯》,《人世间》1935年第19期。

[40] 林语堂:《谈劳伦斯》,《人世间》1935年第19期。

[41] 廖杰锋:《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劳伦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42]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43] 刘洪涛:《新中国60年劳伦斯学术史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4] 王松林、王晓兰:《中国“十一五”期间英国小说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5] 刘洪涛:《新中国60年劳伦斯学术史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6] 李增:《劳伦斯和哈代笔下人物的血缘关系》,《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47] 罗婷:《生命本体的讴歌者——劳伦斯与尼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48] 刘洪涛:《新中国60年劳伦斯学术史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9] 冯季庆:《劳伦斯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50] 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51] 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52] 毛信德:《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53] 漆以凯:《劳伦斯的艺术世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54] 伍厚恺:《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55] 黑马:《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315页。

[56] 廖杰锋:《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劳伦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2页。

[57] 廖杰锋:《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劳伦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8]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和创作的双重空间》,《临沂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59] 黑马:《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60] 黑马:《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61] 舒晋瑜:《杨义“文学地理学”为文学研究敞开新视野》,《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10日第1版。

[62] 刘洪涛:《新中国60年劳伦斯学术史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63] 黑马:《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年版,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