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藏书纪事诗创作分期与类型
“藏书家,被认为是百家之外特殊的一家,其藏书活动,包含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藏书史的发展,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因此研究古代的藏书发展,是一项既有历史意义又富有现实意义的工作。”[23]明清学者在为藏书家作传方面做出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囿于地域观念或者体例限制,难以反映史上众多藏书史实,晚清学者叶昌炽“叹自来藏书家节衣缩食,鸠集善本,曾不再传,遗书星散,有名姓翳如之感。因网罗前闻,捃摭逸事,竭八九年之力,由宋、元迄今,得诗二百余首”[24],终成《藏书纪事诗》,并引发诸多后续之作,形成藏书家与藏书史研究上独特的“藏书纪事诗现象”。
一 藏书纪事诗创作分期
古代诗歌创作有着三千多年辉煌历史,但是藏书纪事诗创作却始于19世纪末,迄今约有130年的时间跨度。如果将130多年来藏书纪事诗创作进行分期,约分为四个阶段。[25]
(一)奠基期——开创纪事诗藏书家传体例
此期始于光绪十年(1884)叶昌炽始撰《藏书纪事诗》,止于1917年叶氏去世。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叶昌炽“欲为藏书家人立一传,既读厉太鸿《南宋杂事诗》,仿其体为之”[26],于是开始《藏书纪事诗》创作,历经6年,初稿于光绪十六年(1890)完成,叶氏置之箧中,一个偶然机会被恩师潘祖荫看到,潘读后极为欣赏,本拟为之付梓,但不久潘氏离世,此事遂作罢。光绪二十三年(1897),叶氏将初稿交给学生江标,江氏带到湖南刻印,刊入《灵鹣阁丛书》中,是为6卷的“灵鹣阁本”。该版本流传后,一时观者如云,但叶氏很不满意,认为“引书緐芿,举例蹖驳”[27],当然,这既有刻者求速,校勘不精的原因,也有著者类分不明,搜辑遗漏之过失。宣统二年(1910),经过认真校订,叶昌炽增补不少内容,另行编排次序,将《藏书纪事诗》重新上版,此为7卷的“家刻本”,亦为定本。
《藏书纪事诗》奠基之功表现有三:
一是专门为藏书家立传。“使他们的藏书活动和藏书功绩能昭然于天下,其意义不仅在当时,在今天,甚至在今后,也都是重大而深远的”[28]。
二是制定诗注结合体例。古代传记体例不一,有诗传,有文传,而诗文结合体例为叶昌炽首创,诗纪藏书史实,注则多方引证资料,以为诗之补充,诗注结合,藏书家之生平、成就遂多方呈现出来。
三是引领私家藏书研究热潮。《藏书纪事诗》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藏书家及藏书史提供翔实资料和清晰线索,“仅此一部体裁内容都是空前的巨著,叶昌炽足以立言不朽”[29]。更为重要的是,伦明等人紧承其后,藏书纪事诗创作绵延不绝,使这一史学、诗学和典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文体得以大放光彩。
(二)发展期——反映近代藏书新趋向
此期始于1935年,迄于新中国成立。民国六年(1917),叶昌炽因病去世,留下了备受好评的《藏书纪事诗》。时值民国,为社会巨变之期,藏书史上出现了诸多新现象,各地建设公共图书馆,严重冲击了秘不示人的私家藏书传统,而那些拥有雄厚资财的银行家逐渐成为藏书主体,“近来银行家,多喜藏书,武进陶兰泉、庐江刘晦之,其最著者也。闻杭州叶揆初者,亦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收藏稿本、钞校本甚夥”[30]。这些变化给藏书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学者们在叶昌炽开拓的基础上,将藏书纪事诗创作发展下去,出现了几部新作品,此为发展期。
伦明有感于史上私人藏书家众,而名为通代之作的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遗漏甚多,称:“因其书自四卷以下皆清人。七卷附录中,有清人十一,都三百二十九人,余读而少之,为益数十人。”[31]因而有《补藏书纪事诗》之作,但未见刊行。
莫伯骥为近代广东大藏书家,其“五十万卷楼”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莫氏读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后,深感有补遗之必要,遂有《叶氏藏书纪事诗补续》[32]之作,惜文稿未及刊行,于抗战中遗佚,因而无缘考其详。
1936年,刘声木曾于其《直介堂丛刻目》中公布拟撰印《续藏书纪事诗》之计划,但迄今未见流传。
王献唐曾任职于山东省立图书馆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齐鲁藏书事业贡献卓著,尝仿叶书而著《齐鲁藏书纪事诗》。[33]今人辑王氏相关撰著,仅有《藏书十咏》,分为《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十首,主咏藏书之事,而不及藏书家,非藏书纪事诗之体。其所作《齐鲁藏书纪事诗》亦未见流传,今人有为之辑注者。[34]
除上述四种书不见流传外,发展期代表作存世者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和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关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翟朋说:“倘以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为书林《史记》,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则为书林之《汉书》。叶著为书林通史,而伦著则为断代之史。”[35]从这个角度来说,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实为对叶书的继承与发展。而徐信符撰写《广东藏书纪事诗》一书,完全出于对广东文献热爱之情。徐氏去世后手稿曾经叶恭绰先生校阅,刊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之《广大学报》“建校二十周年纪念特刊”,题曰“广东藏书纪事诗稿”,编者称该书“收广东自明代以迄民国藏书家数十人,详述广东典籍聚散之源流,阐扬藏书家之潜德,洵为不朽之作”[36],可以说,《广东藏书纪事诗稿》从地域藏书家角度,对藏书纪事诗这一题材作了进一步拓展。
发展期的著述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叶昌炽开创的藏书纪事诗创作体例,续补叶书未及收录之藏书家;另一方面则开拓藏书纪事诗体例,为近代私人藏书家,尤其是广东一带藏书家作传,开启断代和地方藏书纪事诗撰写先河。
(三)变革期——彰显藏书为用特色,有裨学术新风
此期始于新中国成立,止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上的变革亦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藏书纪事诗创作也一样,逐渐走出旧有视域,开启崭新创作局面,代表作有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及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
《续补藏书纪事诗》为王謇晚年所作,此书乃“藉补缘裻先生所未及,且有裨藏书家之故实焉”[37],收录晚清民国以来诸位藏书家史料,增益许多藏书故实,其鲜明特色体现在:重在彰显学者藏书,体现了聚书为藏朝向藏书为用的转变;重视交代藏书流向,记述诸多藏书逸事;所记藏书家事迹多为亲眼所见,刻画藏书家形象较为生动;考辨精审,有裨学术研究等。[38]
吴则虞长于训诂,四部皆长,“尝步武清叶昌炽先生作《续藏书纪事诗》”[39],在后续诸作中,《续藏书纪事诗》最类叶书,诗后之注取自各类文献,并附有藏书室、藏书印。
(四)余响期——搜扬潜逸,考槃乡曲
吴则虞之后,藏书纪事诗创作沉寂了十多年,但是,这种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诗体不会成为绝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周退密和宋路霞《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及蔡贵华《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等续作。
作为对上海这个近代最大出版中心、古籍集散中心的私家藏书活动最详细、最系统的调查总结,《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先是在上海书店出版的《古旧书讯》上陆续发表,1993年结集后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为诗60首,纪事60家,远自丁日昌、近至丁景唐,跨时一个世纪,基本囊括近代一百年来出生或者客居上海的主要藏书家。尤为可贵者,“藏书纪事诗往例,皆出一人之手,今乃合力为之,亦属创格”[40]。而蔡贵华所撰写《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亦不见公开出版,朱江教授告知笔者,蔡曾油印一版,分赠生前友好,后发表在一内部刊物上。2012年4月,笔者前往南京、扬州寻访,终于觅得,全文仅有15篇,所述以近代扬州藏书世家为主,史料甚为珍贵。
此外,徐雁、谭华军二先生撰《续补藏书纪事诗传》,汇集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徐绍棨《广东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等,皆晚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续补之作,重新编排史料,总计叙藏书家312人。编者除点注外,还增入10篇藏书纪事诗,并利用现代文献研究成果补充不少传主生平资料和藏书故实,统一编排,按传主姓氏笔画为序,极便检索,为中国藏书史研究提供系统可靠的文献资料。但是,从体例上来说,本书以汇集诸家为主,补充资料为辅,虽经重新编排,终究难脱前人窠臼。
“《藏书纪事诗》的续补者同叶昌炽一样,对民族文化遗产均持有一种正确的民族立场。”[41]各续补之作前后历时上百年,涉及藏书家近千人,总体规模远超叶书,不断续写藏书纪事诗体传奇。
二 藏书纪事诗类型
自清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起,至20世纪90年代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以来藏书纪事诗》出版,藏书纪事诗创作历时一个世纪,百余年来各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通史、断代史和地方史三种类型。
(一)通史
通史类藏书纪事诗有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及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所记藏书家起于五代,迄于清末,而不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为此,学术界多有异议。五代以来,尤其是宋代文化发达,大力兴建各种书院,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图书编纂事业极为繁荣……所有这一切,对私家藏书无论质还是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促进。有宋三百年中,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藏书家达七百人之多,是春秋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和的近三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私家藏书发展的大起步,实从宋代起,自宋而后,万卷书楼,蜂拥南北,是中国私家藏书进入兴盛发展阶段,从而与宫廷官府、书院寺观的藏书鼎足而三,构筑成中国藏书文化活动的新局面”[42]。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五代始,雕本印刷得到广泛使用,宋代印本书籍更为普及,给私人藏书以极大便利,藏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藏书纪事诗》所记藏书家起于五代和宋,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叶书所收藏书家,囿于资料,遗漏很多,因而为之续补者众。所知者有刘声木《清藏书纪事诗补遗》17卷,但是此书只有史料,没有诗歌,因此不能算真正的藏书纪事诗体。
同为苏州人的王謇,受前辈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影响很深,其《续补藏书纪事诗》,所记以晚清民国时期藏书家为主。该书记录每位藏书家的收藏特点、藏书数量、藏书情况,甚至后期流传、刻抄和散佚等,从所载藏书家收藏之书以及藏书流传情况,读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大量史实,从而认识近代藏书发展趋势,即藏书由私人占有变为公共享用,私家藏书楼衰落和公共图书馆兴起。
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成书后,曾油印多部,分赠好友,吴氏去世后,其女儿吴受琚先生仅将关于四川藏书家部分发表在《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第4期,余不见公开,直到2016年,吴受琚、俞震及曾敏等根据油印本进行整理,交给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过三代人努力,终于公开出版,学界得窥全貌。
(二)断代史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属于典型的断代史藏书纪事诗,共有诗作155篇,收藏书家149人,附录28人,其中为丁日昌、张之洞、李盛铎、傅增湘、张伯桢5人各作两首诗,清代及以前有22人,余皆为辛亥以后人。较之叶著,伦书辑录藏书家及藏书史料有了新的挖掘,如列出一些藏书家所藏珍善本目录以及著述稿本书目,同时标出入藏处所,“凡此种种,都很有价值”[43]。
(三)地方史
地方史藏书纪事诗有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周退密和宋路霞合著《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以及蔡贵华《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等。
《广东藏书纪事诗》“收广东自明代以迄民国藏书家数十人,详述广东典籍聚散之源流,阐扬藏书家之潜德,洵为不朽之作”[44],全书有诗61首,纪事54家,是研究广东藏书家的重要资料。书后附录《广东藏书家生卒年表》,将藏书家之姓名、字号、籍贯、生年(朝代、年号、甲子)、卒年(公元年代)等一一表列,明白可见。
《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是对近代上海私家藏书活动最详细最系统的调查总结。全书为诗60首,纪事60家,远自丁日昌、近至丁景唐,跨时一个世纪,基本囊括近代一百年来出生或者客居上海主要藏书家,对每一位藏书家的家世生平、学术事业,特别是对他们的藏书故实等作扼要叙述。
《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于20世纪80年代成书后,油印一册分赠好友,后刊载于扬州市内部刊物《扬州史志》1989年第2期,未曾公开发表。
三 藏书纪事诗大事年表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九月十五日,叶昌炽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葛百户巷的一户普通人家。
光绪元年(1875)
伦明出生在东莞望牛墩。
光绪二年(1876)
叶昌炽乡试中举。
光绪四年(1878)
刘声木(字十枝)出生于安徽庐江。
光绪五年(1879)
徐信符生于广东英德。
光绪十年(1884)
叶昌炽开始《藏书纪事诗》创作。
光绪十三年(1887)
叶昌炽继续从事《藏书纪事诗》编撰工作,共阅文集、笔记及金石书近四十种。
光绪十四年(1888)
王謇出生。
光绪十六年(1890)
《藏书纪事诗》成。叶昌炽将书稿呈给座师潘祖荫,潘对《藏书纪事诗》大加赞赏的同时,亦指出该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应分类别,以示条目清晰;注释略繁,宜加删节。治学谨严的叶昌炽亦认为该书存在诸多不足,潘师要其付梓行世,他没有同意。
光绪十七年(1891)
黄再同抄录《藏书纪事诗》。
光绪十八年(1892)
吴郁生携去叶氏《藏书纪事诗》六册,下落不见记载。
叶昌炽门生江标(建霞)在京师,奉归抄录《藏书纪事诗》一副册,作为后来刊刻灵鹣阁本之底本。
光绪二十年(1894)
江标奉使湘中,写信乞叶昌炽以稿本《藏书纪事诗》自定之。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叶氏将《藏书纪事诗》交由王颂蔚审定,后又求正于缪荃孙。
光绪二十二年(1896)
王献唐出生。
岁末,叶氏校补《藏书纪事诗》。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叶氏于是年校订《藏书纪事诗》,并为《藏书纪事诗》编目。
江标在长沙将《藏书纪事诗》付梓,为六卷本。
十月,刘肇隅作《藏书纪事诗跋》,附在六卷本《藏书纪事诗》后。刘肇隅为江标弟子,故跋中称叶昌炽为“太老师”。
光绪二十四年(1898)
闰三月十九日,江标将刻成之《藏书纪事诗》呈送叶氏,叶氏日记云:“尚精好。”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江标刻六卷本《藏书纪事诗》后,得到当时学界普遍认可,印量很大。叶氏于是年四月十三日日记中云:“午后甫驾车,天油然作云……到寓甫下车,即开霁。得建霞书,已为鄙人印得《藏书纪事诗》五千部矣。”
宣统元年(1909)
四月初二日起,叶昌炽开始重新校订《藏书纪事诗》。他写道:“拙稿《藏书纪事诗》编辑待订,本非定稿。建霞携至湘中,迪以上木,其中引书脱落,前后颠倒,不但亥之谜目也。自《语石》付刊,即欲改正,以次命梓人重刻,苦无暇日,前数日始力疾从事,至今日第一卷毕。”
从本年四月十八日、四月廿八日日记所记,可知叶氏增补调整藏书诗范例,删去或补入某条,则其余条目就确定下来了。
宣统二年(1910)
本年叶氏继续补撰、修订《藏书纪事诗》,并重编《藏书纪事诗》第七卷,新补9首,附录22首,共31首。
宣统三年(1911)
四月二十二日,潘祖年(仲午)托人捎来二百金,助叶昌炽刻自著诗文集,叶氏以“拙稿丛残无次,编定未知何日”为由推辞,复书命不作文集刻资,而作为印刷《藏书纪事诗》之纸墨费,七卷本《藏书纪事诗》始付梓。
1913年
吴则虞出生于安徽宣州(今宣城)。
1914年
周退密(原名昌枢)生于浙江宁波。
1917年
九月二十二日,叶昌炽与世长辞,享年69岁。从子葬其于天柱山峨公岭下,长伴吴中山水。吴郁生、曹元弼、王季烈等分别为叶氏撰写墓志铭,曹元弼同时还撰写《祭叶鞠常(裳)前辈文》。
1919年
伦明通学斋书肆于北京琉璃厂开业,旧址在北京南新华街东七十四号。
1925年
王国维手批灵鹣阁本《藏书纪事诗》,今藏国家图书馆。批语中有“辛酉春”云云,大致可以推测批注时间约在是年。
1928年
徐信符在广州小北路建藏书之所,名曰“南州书楼”。
1929年
九月,伦明撰写《续书楼藏书记》。
十二月十一日,王献唐先生题姚鹏图手录清孙岳颁等撰《佩文斋书画谱》。
1935年
伦明撰写《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刊登在吴贯因主编的天津《正风》半月刊本年第20—24期。
冼玉清教授亲访徐信符南州书楼,编纂《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一文,载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本年第二卷第一期,共列出书目488种,著者344人,但未及南州书楼之全貌。
1936年
天津《正风》半月刊本年第1—3、5期继续刊载《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刘声木于此年计划拟撰写《续藏书纪事诗》一种,后不知所终。
1937年
蔡金重编《藏书纪事诗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印行。
1944年
十月,伦明于广州去世。
1948年
徐信符病逝。
九月二十一日,钱大成撰《记叶鞠裳》,载《申报》。
1949年
《广大学报》复刊第一卷第一号刊登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题为《广东藏书纪事诗稿》。卷首编者按云:“此诗稿乃本校已故目录学教授徐信符先生遗著,曾经叶恭绰先生校阅。收广东自明代以迄民国藏书家数十人,详述广东典籍聚散之源流,阐扬藏书家之潜德,洵为不朽之作。且其中所述广雅书局十峰轩,广雅书院冠冕楼,菊坡精舍书藏,徽州丰湖书藏之史实,均为广东文化教育重要史料,尤足珍贵。惟首页所咏明代藏书家,有诗而无小传,盖未完成之稿也。”
1952年
宋路霞出生于山东济南。
1956年
冬至。刘承幹面晤来寓所访问的吴则虞,为其尚在创作阶段的《续藏书纪事诗》题签,并作序。
1958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宣统七卷本重新排印出版《藏书纪事诗》。卷首有《出版说明》,卷末有《藏书纪事诗叙录》,收谭卓垣《清代图书馆发展史》(译文)评价《藏书纪事诗》一节文字,以及蔡金重《藏书纪事诗引得序》,另有人名索引。
高拜石撰写《校订专门家———〈缘督庐日记〉作者叶昌炽》,载《新生报》副刊。
1959年
刘声木去世。
1960年
王献唐去世。
1963年
徐信符子承瑛(汤殷)补辑《广东藏书纪事诗稿》,题为《广东藏书纪事诗》,香港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1969年
王謇在上海去世。
1970年
王謇友人醵资刻印《续补藏书纪事诗》若干册。按,李希泌《续补藏书纪事诗·前言》云:“佩诤先生的这部著作,在他去世后,七十年代初,曾由他的友人醵资刻印若干册。”姑置此年。
1975年
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收录《广东藏书纪事诗》。
1977年
吴则虞去世。
1979年
吴受琚撰写《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刊登于《四川图书馆学报》本年第4期。
1980年
台北世界书局印行合刊本《藏书纪事诗》等五种图书。
1986年
十二月十四日,雷梦水在一封信中云:“刘声木《续藏书纪事诗》有目而未见其书,一般公私藏书目录亦未载入,疑未刊行。”
势白撰《叶昌炽鬻碑帖始末》,收录其《艺林丛录》第八编,台北谷风出版社本年出版。
1987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李希泌点注),底本为王謇友人洪驾时等刻写的油印本。
198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欣夫(大隆)补正、徐鹏辑《藏书纪事诗》全一册精装本。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马同俨校注本《藏书纪事诗》。
蔡贵华先生以“茨艾”为名,将《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刊发在《扬州史志》(内部发行)本年第4期。
1990年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七卷本《藏书纪事诗》。
1992年
宋远笺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未刊稿笺注》,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201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伦明全集》收录此文,改题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草稿》。
1993年
四月,周退密、宋路霞合作撰写《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伟章编《叶菊裳先生年谱》,发表于《津图学刊》1993年第3、4期与1994年第1期。
八月,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起自同治九年闰十月,迄于民国六年九月十五日,记述48年中之史事,偶因忙碌而中辍,亦必撮记而补述之。先生交游,多通国闻人,歇历中外,又学问渊博,笃好目录金石之学,故《日记》学术价值极高,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阎运《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合称为“晚清四大日记”。
199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与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合刊出版,书前有《重版说明》。
北京燕山出版社《书目书话丛书》出版《藏书纪事诗》单行本,以七卷本为底本。
2001年
远方出版社出版《藏书纪事诗新注》,以安新华、白华为总校注,以六卷本为底本。
2003年
李国庆撰写《续补〈藏书纪事诗〉——记〈清藏书纪事诗补遗〉稿本》一文,刊登于《藏书家》第8辑。
2004年
三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合编的《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由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六月,山东大学孙荣耒硕士学位论文《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通过答辩;武汉大学胡一女硕士学位论文《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通过答辩。
2005年
金振华《叶昌炽研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2006年
6月,复旦大学王立民博士学位论文《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通过答辩。
2008年
郑伟章《书林丛考》(增补本)由岳麓书社出版,其中收有《叶菊(鞠)裳先生年谱》。
2012年
十月,广东东莞图书馆编《伦明全集(一)》,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二月,苏晓君先生撰写的《黄国瑾补辑本〈藏书纪事诗〉》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四辑上刊发。
2013年
六月,周生杰经过近半年查找,终于在扬州学者朱江和罗加岭帮助下,找到蔡贵华先生的《近代扬州藏书纪事诗》非正式出版本。
2016年
八月,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在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由吴受琚、俞震和曾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