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解题】

杜甫于天宝四年与李白相见后,两人一同游东蒙山,访道于董炼师,然后访问城北范十隐居。范十隐居,不详其人,应是当时隐居城北的隐士,即文中说的北郭生。李、杜二人于是年冬道别,此后一生遂不复相见。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1]。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2]。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3]。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4]。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5]?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6]

【注释】

[1]阴铿:《南史》载:“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尤善五言诗。”

[2]东蒙客:仇兆鳌注引黄鹤注云:“《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县。沂与袞州为邻,公在袞,故云东蒙客。”

[3]北郭生:即诗题所言范十隐居。李白也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范野人即此人。

[4]落景:斜阳。寒杵:寒秋时以杵捣衣的声音。屯:聚集。

[5]“向来”两句:浦起龙《读杜心解》注:“《橘颂》、‘莼羹’,吴楚故实。公向尝游此,而白今亦即有南中之行。故一触于范之隐趣,再触于李之行踪。而远引之志,悠悠一往焉。”《橘颂》,《楚辞·九章》中的篇名。《晋书》云:“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遂命驾归。”

[6]“不愿”两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云:“言甫无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杜诗详注》引邵注云:“冠簪手笏,贵者之服。”杨伦《杜诗镜铨》:“末因访隐而动出世之思也”。

【集评】

虞世《杜诗胥钞余论》:《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八韵,……在五言排可称仙局神品,即在杜集内,亦属绝顶合尖,洁净精微,冲芳潇洒,日日吟诵,齿颊俱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