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心论

著名艺术史家海因利希·韦尔夫林强调:“艺术史家如果不拥有某些关于艺术描述的基本范畴,那就一定不能够刻画出不同的时代或不同艺术家的艺术性格。”[1]意思是说,对于任何文学艺术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必须借助于某种普遍性的结构框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和组织。否则没有事先提供的某种尺度,我们就不可能探测出文学艺术的理论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弄通金圣叹的“文心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文学评点,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当我们打开金圣叹的文本时,可以发现“文”是金批中一个相当醒目、复现率极高的字眼,诸如“文心”[2]“文情”[3]“文法”[4]“奇文”[5]“文势”[6]“文笔”[7]。在这里,“文”正好构成了金圣叹观照文学文本的一种普遍的结构范式。金圣叹在从事评点时并不是茫然进行,而是采取了以“文”观文的方式,特别凸显了“文”的形式功能。凭此,金圣叹拓展了文学批评的崭新空间。但是,金圣叹对“文心”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的论述,大都散落在具体的文学批点中。因此,要理解金圣叹的文学形式观,必须对其所倚重的“文”范畴予以正本清源,爬罗梳理。以下我们将通过对“文”“笔”概念的剖析及其“文与情”“文与事”关系的论述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