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论著精选
- 陈瑞红主编
- 3750字
- 2025-04-25 18:12:25
二
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视域上具有多元的开放性,但我们不认为开放性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唯一特征,其实开放性也逐渐成为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其他学科所拥有的一般特征了,只是研究主体是否情愿承认自己从事的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已。比较文学秉有的多元研究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渗透已经成为势不可阻的学术现象,所以也不在于研究主体自己的承认与否。不要说当下如此,20世纪20年代吴宓摇着学衡派大旗护守国粹时,还是写出了《〈红楼梦〉新谈》这类多元视域的比较文学研究佳作,王国维更是如此。但是超越一定的学理限度偏执地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这势必导致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会成为没有边际的、涣散的学科。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研究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四个跨越)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研究主体的研究视域——比较视域是以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三种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三种关系”之所以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这完全取决于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如果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其视域内部没有把“四个跨越”作为基本内涵,那么研究客体的“三种关系”也就不可能成立。所以,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中。我们说国别文学作为学科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而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其学理意义即在于此。[15]
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这个概念在西方有关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读本中经常被强调。
在这里首先让我们对“视域”做一次语言上的释义。在英语语境下,“perspective”这个概念是在“透视法”、“透视图”、“远景”、“视野”、“视角”、“观点”、“看法”、“观察”、“展望”、“眼力”等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意义链上使其意义出场的;在使用这个术语时,我们必须要能够从汉语书写的“视域”这个术语中,提取英语“perspective”所含有的关键意义——“透视”及其相关的意义链。实际上,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所以“视域”已经超越了它在日常用语中的一般意义,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操用这样一种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透视时,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比较;规范地说,在学理上这就是比较文学于学科意识上所强调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学科术语中,“比较”是一个具有相当学理性的术语,其最容易被误读,如果我们仅从日常用语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浅表的理解,很容易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语言是负载意义的符号系统,还是让我们从对词语的释义来推动学理的思考。
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先让我们来分析“比”的第一种基本意义。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言:“比,密也。”[16]“比”在“密”的层面意义是“亲近”的意思。《宋本玉篇·比部》言:“比,近也,亲也。”[17]《论语·里仁》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8]邢昺疏:“比,亲也。”[19](论语注疏)“比”又从“亲近”引申为“合”、“亲合”,《礼记·射义》:“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20](礼记正义),陆德明释文:“比,同亲合也。”[21]“比”再从“亲合”引申为“和”、“和协”,《宋本广韵·脂韵》言:“比,和也”,[22]《管子·五辅》载:“为人弟者,比顺以敬”,[23]房玄龄注:“比,和。”[24]“比”再从“和协”引申为“同”、“齐同”,《字汇·比部》言:“比,齐也”[25],《荀子·不苟》:“山渊平,天地比。”杨倞注:“比,谓齐等也。”[26]“比”再从“齐同”引申为“并列”,《宋本广韵·脂韵》言:“比,并也。”[27]“比”再从“并列”引申为“相连接”,《汉书·诸侯王表》:“诸侯比境,周市(币)三垂,外接胡、越”,颜师古注:“比谓相接次也”[28](前汉书)。
在语言释义上,“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早在1921年法国学者巴尔登斯伯格(Fernand Baldensperger)就申明:“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29]比较文学研究就是要求研究主体的视域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汇通,在透视中追寻双方结构体系中的内在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双方之间的内在共同关系,这种共同关系可以是事实材料关系、审美价值关系或学科交叉关系。关于这种共同性,我们也可以换用另外一个术语来指称:“共通性”。其实,这种内在的共同关系就如同“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所引申的“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两种民族文学的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正是在“比”的视域下透视出他们之间内在的“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他们是共通的。
叶维廉主张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汇通中把东西方两种文化美学传统进行互照、互对、互比与互识,以印证双方共同的美学基础(common aesthetic grounds),他所说的“互照、互对、互比与互识”还是指称源自于比较视域的内在透视。这实际上就是以比较视域在双向的透视中寻求中西文化内在的“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的共同规律。如上所言,我们也可以把“共同规律”替换为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达:“共通规律”。
的确,从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历程来看,无论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还是中国学派,那些成功的比较文学研究范本均是在这样的比较视域中以纯正的、内在的、汇通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获得学术界的尊重。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文通”,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打通”。当然比较文学不仅在于求其同,也在于存其异,如钱钟书所言:“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contrastive literature)。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30]其实,比较文学首先是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展开研究的,如果各民族文学之间本身就没有文化差异,比较文学也不可能成立,也不可能在双向的透视中寻求中西异质文化内在的共通规律。
让我们来分析“比”的第二种基本意义。“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朱子语类》卷十九言:“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31]这里“比”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是我们在日常用语中所操用的“比较”。让我们来看视一下关于“比较”的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32]《汉语大词典》:“比较”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33]这两部词典关于“比较”的释义与宋代朱熹使用的“比较”在意义上完全是一致的。一些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来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读,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如朱熹所言:“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然后指出表面上的“孰得孰失,孰是孰非”、“辨别异同或高下”或“辨别高下、异同”,结果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综上所述,“比较”这个术语在比较文学的学科场域中有其专业意义,我们不能从日常用语的角度对其进行望文生义的误读。“比较”在第一种基本意义上所引申出的意义链契合于“视域”的内在透视,“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对两个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透视,这种透视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汇通性比较,因此在比较文学的专业语境下“比较”与“视域”在同义互训的基础上整合为“比较视域”,从而构成比较文学研究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赛义德在《帝国与现世阐释的结合》(“Connecting Empire to Secular Interpretation”)一文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比较文学就在于获取一种超越自己民族的视域——“perspective”:“毕竟比较文学的建立和早期目的是获取一种超越自己民族的视域(perspective),以此去看视整体的某些部分而不是由自己的文化、文学与历史所提供的具有防御性的那一点碎片。”[34]因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看出,“视域”就是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所以,比较视域作为本体是一位成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必备的学养。
如果我们要为比较视域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个民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主体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