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城市变迁研究
- 于云洪 李法杰
- 513字
- 2025-04-28 11:11:28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衍源地。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42°,东经96°—119°,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千米,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黄河水文观测是黄河治理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年至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慎到(公元前395年至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年至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对降雨进行定量观测;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581—618)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开展了“塘马报汛”;到了清朝(1644—1911)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所以,了解水文工作,做好水文情报,是治理黄河进行防洪防凌的重要一环,也对减少黄河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