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讲

不忘文艺初心 办好长安论坛

——在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上的发言

仲呈祥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长安论坛与会者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我们至少是聚含了四方面军:第一,全国高教战线文艺评论的大军;第二,我们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大军;第三,全国艺术科研机构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的文艺评论大军;第四,还有我们重要的学术刊物党报党刊的评论大军。因此,我们荟萃一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着国家文艺评论水平的长安论坛。我们沾了古城长安优秀厚重的文艺传统的光,理应不负人民的重托。对长安论坛,我们充满了信心,衷心祝它快快成长,真正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界的一块名牌、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自己独特而不可取代的重要贡献。

关于文化自信,近年来,首先是署名为云杉的连续在《红旗文稿》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引起了全党全国人民以及理论学术界的重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上,第一次写进了党中央的重要文件,这次全会的公报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全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在了一起。只有真正树立了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而也只有真正增强了文化自信,才能深化文化自觉。特别是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非常突出地强调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还对文化自信做了一个新的阐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极为精辟,有深意藏焉,值得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深长思之。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满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欧洲时专门讲每个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都要充满自信、耐心、定力。为什么把文化自信的问题与一个民族在当今风云变幻、各种思潮激荡的世界环境里的竞争耐力和精神定力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对文化自信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重新认识其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精神非常重要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我们搞文艺评论的评论什么?其宗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里面号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要不忘初心,不忘建党是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继续前进永葆青春。政党如此,文艺评论亦如此。我们搞艺术评论,要深思一下初心是什么?艺术评论的初心是化人养心。艺术不是拿来一味化钱,止于养眼。艺术当然要养眼,但是通过养眼达于心灵进而养心才是优秀艺术。艺术不忘初心、坚持化人养心的主题对我们今天艺术界,包括艺术评论界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展现中华美学风范。关于中华文化基因,他在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大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里,反复强调从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从天下为公到廉洁自律,从讲仁爱、崇正义、重诚信一直到礼智仁义信、忠孝节义,都可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他也做了深刻的阐释,叫“三讲求,一统一”。第一是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是从中华美学思维层面讲的;第二是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从中华美学的审美方式上讲的;第三是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从中华美学的存在状态来讲的;并且强调中华美学追求知、情、意相统一。这令我想起了北京大学95岁高龄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他本来是研究黑格尔的,但是他近20年来转向研究中华美学、中华哲学。他近期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说美指向高远,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审美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讲的,强调美要指向高远。第二,他重点阐述了美感的神圣性,和西方的宗教感是不一样的。中华哲学、美学是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通民心、接地气的。所以我觉得,对中华美学精神为人类美学思维做出的独特贡献要充满自信。要坚守不移,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感,赋予现代感。但是这种赋予是循着中华美学精神思维的正方向去深化,去发展,去丰富,而不是逆着中华美学精神反方向去颠覆,去戏说,去东施效颦盲目西化,热衷于搞什么“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一套。我认为增强文化自信,至少在三方面要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第一,中华美学精神,源于中华哲学精神,区别于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天人合一,万物相通。张世英先生专门深刻阐发了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思想,认为有助于人类在审美把握世界的活动当中,去协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以,其今天可以成为解决世界局部战争和生态危机的一剂美学良方。但是,天人合一讲过头了也有弊端,就是压抑了个体的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强调张扬自我,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但是强调过头了,就制造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战争和生态破坏,引起了世界的不安宁。美国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源于此。中西方美学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对中华美学精神充满自信,就是要首先自信“各美其美”,并在此基础上去“美人之美”,学习借鉴别的国家的文明成果中有用的东西,进而“美美与共”,把中西美学兼容整合、互补共铸。也就是说,不能再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而应当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代之以全面辩证、兼容整合、取法乎中的和谐思维,能够取中华美学精神天人合一之长,补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之短,然后取西方哲学之长,补中华哲学天人合一之短。这样,兼容整合,互补生辉,人类就可能攀登更高级的文明。

第二,中华美学精神,与西方古典美学基本上把理想寄托于上帝、天堂不一样,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通民心、接地气、重民本,要考虑民生问题,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优势。要充分自信并好好发扬这个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在民主问题上,我们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影响,一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苏联模式,特别是十年内乱的影响,我们民主是发挥不够的,也需要将中西美学精神兼容整合。

第三,与西方古典美学主张“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主张以虚代实,营造意象,追求意境。参加这次“长安论坛”的有戏曲界的、电影界的、电视艺术界的、文学界的、音乐界的、美术界的,几乎涵盖了人类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把握世界的各种艺术门类。中华艺术的文论、通论、书论、乐论、影视艺术理论,都强调形神兼备,追求意境,积累了丰富深厚的美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充满文化自信地珍视这些资源,配置这些资源,创作优秀作品,练就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的竞争耐力,保持我们坚定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精神定力。我最反对搞评论的人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跟风、跟趋势、赶浪潮,那绝不是科学的文艺评论。今天说市场就强调票房,明天强调导向,于是只管题材决定一切,那不是科学的文艺评论。我衷心祝愿长安论坛能够把文化自信与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融为一体,使我们在文化上的自信,真正表现在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一种自信,深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精神深处,厚在每个人对于歪风邪气和庸俗思潮的抵制能力和精神定力上。我们的艺术不忘初心,就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