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分析与思考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发扬当代的“丝绸之路精神”(以下简称“丝路精神”)。何谓当代的“丝路精神”?笔者认为,当代的“丝路精神”,就是以经济为中心,互利共赢,共同、平衡、和谐、协调发展,求同存异,包容共鉴、内外联动,义利兼顾,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谈或少谈政治,信息共享,有福同享,有利同获,红利均沾,有难同当,不搞零和博弈。中国发挥主要作用,但不谋求地区事务的单一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和策略,“丝路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精神保障。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种精神,就是从实和虚两个层面,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内政与外交联动。历史为现实服务,国内为国际服务,国外为国内服务,形成良性互联互动。其实质是东西兼顾,南北并重,海陆平衡,内外联通,“亲诚惠容”,建构中国周边外交的创新内容和优先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带”而不是“路”,是“带”而不是“片”,是“经济带”而不是“安全带”,也不是“政治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外交智慧。“中国梦”,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个体的;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中国的,但与世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貌似局限于国内,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在充分考虑了中国与世界复杂的互动关系后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越来越成为民主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倡导者、构建者和维护者。相信“丝绸之路经济带”会有美好的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依靠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东引西鉴,将会促进各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国将不仅收获全面的区域开放和区域平衡,而且是实现真正意义“中国梦”的起点。亚欧中心地带也将实现经济发展,不再是“洼地”,成为东西、亚欧平衡的重要角色。亚欧中心地带不再是大国逐鹿的猎场,而将是大国合作的试验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在总结、吸收、整合国内外各种关于“丝路”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的,最具有包容性、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可持续性的国际合作倡议构想。软(政策)硬(道路)兼施,上(协议和制度)下(贸易和投资)齐手,渐行渐机制化。

一 现实可能性

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多年努力的成果;中国的经济优势,资金、技术、人力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压力和挑战。由点到面,由线及片,连片成带,非区非盟,不贪大求全,不幻想一蹴而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构想合理,具有现实可能性。2013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6000多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过去10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总体增速6个百分点。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也成为俄罗斯、中亚一些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有历史基础,现实中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的实践提供了发展基础,上海合作组织是美国及盟友势力范围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二 中国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PPP(购买力平价)计算GDP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金砖国家”,高铁技术世界领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当仁不让,有所作为,以经济为核心和纽带,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不搞零和博弈,寻求最大公约数,协调合作,惠及周边,形成沿途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这些举措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排除政治阻力。同时,肯定、接纳其他国家在本地区内的存在,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强化地区的一体化趋势,充分体现了大国政治的胸襟。中国的经济活力、市场容量、资金储量、政策弹性等优势,已经向它们展示出对华合作的美好前景。

三 国外因素

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俄罗斯、欧盟(如德、波、匈等)、白俄罗斯、土耳其国家领导层、阿拉伯国家、中东欧一些国家都曾公开表示支持。对各方而言,这一倡议正是中国“向西开放”,与中东、欧盟“向东看”,中亚、俄罗斯全方位、东西平衡政策的有机结合。由于俄罗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又对其周边的中亚、中东甚至中东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地位和作用很关键。在乌克兰危机、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多次制裁后,俄罗斯加重了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如果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刚提出时俄方戒心很重,担心中国抢占俄传统势力范围,不愿多谈,那么后来逐渐接受,不认为是对俄的威胁,反而对俄利好。与普京的欧亚联盟、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俄罗斯欧亚大铁路和东部开发战略相契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空前重视中国周边外交和金砖体制,中俄最高层互动频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帆并行发展。

障碍因素:(1)与中国国内建设的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短期回报率低;(2)与俄罗斯欧亚联盟、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关系存在竞争的一面(当然同时也存在合作与互补关系);(3)实现与欧洲联盟、东亚经济区的衔接,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是两边高、中间低;(4)沿途各国主权与利益的权衡,“硬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软件”(规则、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差,人口少,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与中亚、俄罗斯的铁轨轨距不统一等;(5)中国本身的实力、影响和国际经验还显不足,“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在具体说明、解读上还不成熟,还令人难以信服,还需细化、实化、具体化。

我们应该寻找欧亚地区各种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一体化国际和机制的契合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对策。“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建成,俄罗斯的态度和立场至关重要。中俄双方领导层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像中俄联合声明中写的“双方认为,欧亚一体化合作进程对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建立共同无分界线的经济和人文空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相信,拟于2015年1月1日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将促进地区稳定,进一步深化双边互利合作。双方强调,亚洲、欧亚空间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相互补充十分重要”[13],“俄方认为,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高度评价中方愿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为此,双方将继续深化两国主管部门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共同项目”[14]。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具包容性,最少排他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地跨欧亚的经济合作国际大平台。建立以中国和俄罗斯为核心的高铁国家基础设施发展联盟和以金砖国家为主导的“陆权”国家金融发展联盟,重新制定新的世界规则。具体说来,一是要思想观念上重视,并加强宣传。诸如建立网上丝绸之路、丝路开发银行、丝路稳定基金、丝路商贸中心、丝路物流中心、丝路交易中心、丝路文化中心等,开展丝路经济论坛、丝路经济博览会、丝路市长论坛、丝路企业家论坛、丝路学者论坛、丝路文化展、丝路商品展等活动。二是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德国等),分段包干,互相援手。互联互通是抓手。能源合作有基础。高铁合作、地方合作是新的增长点。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俄,签订协议建设北京至莫斯科的亚欧高速运输走廊,优先修建从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铁。12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总理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表示愿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克服经济危机,对俄发生的卢布暴跌、金融困难表达了积极帮助的态度。项目要对症下药地谈,一个一个地落实。三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地区发展战略对接,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对接,倒逼国内改革和发展。国内新疆是破题,维稳任务很艰巨。国外中亚是突破口,互联互通是关键,能源合作有基础。俄罗斯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位置,印度位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它们又都与中国一样是金砖国家,因此,中俄等亚欧金砖国家将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关键、主导作用。由于涉及的国家多,人口数量大,主权问题协调难度大,所以,同时要认识到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法性问题,包括国际法与各国国内法的研究。

2014年11月,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就此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他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五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两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15]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和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一梦一带一路一网”有助于我国有效贯彻东稳西进、海陆兼顾、南北并重的原则,推动我国地缘和全球战略实现“再平衡”,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奠定良好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和伟大复兴。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思想旗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其中包括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16]。这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亚欧全面合作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导。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第89页。

[2] 习近平:《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页;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1—82页;刘华芹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新棋局》,中国商务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3] 陶文昭:《中国梦:寻求共识最大公约数》,《光明日报》2014年5月19日。

[4] J.Mackinder,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NewYork:Henry Holtand Company,1942,p.62.

[5] N.J.Spykman,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NewYork:Harcourt Brace Co.,1944,p.43.

[6] 张宇燕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

[7] 刘华芹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新棋局》,中国商务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8] 赵东波、李英武:《中俄及中亚各国“新丝绸之路”构建的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9] 吴思科:《“一带一路”,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光明日报》2014年6月7日。

[10] 徐剑梅、李斌:《高山见证携手前行——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光明日报》2014年9月15日。

[11] 刘华芹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新棋局》,中国商务出版社2015年版,“序言”,第2页。

[12] Евгений Винокуров,Александр Либман,Евразийская Континентальн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Евразийский Банк развития,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1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新华社上海2014年5月20日电。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新华社上海2014年5月20日电。

[15] 《习近平:中国将出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人民网时政,2014年11月9日。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