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
- 王欣(@反裤衩阵地)
- 1065字
- 2025-04-27 17:41:44
序
2022年10月,王欣博士联系我,希望我为她即将出版的新书《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作序。此书是她博士论文的延续,我作为她硕博士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对她的研究较为熟悉,因此欣然答应。
王欣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硕士阶段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事植物考古方向研究,博士阶段在胡耀武教授的指导下,将植物考古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尝试对史前的农田管理展开研究。我建议这一研究可以聚焦文明起源阶段的中原地区,最终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中,相关内容见本书的第六章。作为参与者,我见证了这项工作从起步到如今出版成书的过程。
农田管理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对维持农耕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先民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农田管理经验与知识,相关记载多见于历史阶段的农书中。然而,史前的农田管理不见于古文献记载,并且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长期以来未能得到重视和研究。直到20世纪末,学界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与研究,发现这些农作物的稳定同位素信息可以反映当时的环境及农田管理情况,从而为史前农田管理研究提供有力手段。王欣正是国内较早从事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学者之一。
《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一书在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黄河中游史前考古遗址中的农田管理行为进行追踪,得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认识:(1)距今5500年开始,黄河中游地区就可能存在对粟类作物的施肥行为,为当地人口增长和仰韶文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2)龙山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对不同农作物可能采取了不同的种植方式,包括分配不同的土地进行种植和人为干预(施肥)等,这种农田管理策略可能是该区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发展出的独特策略,并为早期文明在该地区的出现积累了物质基础。
作物秸秆亦可作为家畜饲料,家畜粪便用于作物施肥,以施肥为代表的农田管理行为将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紧密结合起来,维持了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农田管理研究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史前农业的认识。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引起学界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和重视。
当然,作为史前农田管理研究的初步尝试和阶段性成果,该书尚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例如,目前的研究无法回答史前农田管理是何时出现并如何发展的;除了有机粪肥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施肥行为并如何区分;除了施肥外,灌溉、除草等其他农田管理技术的情况如何等等。未来仍有许多工作等待开展与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志军 研究员
202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