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
- 张文雅
- 1522字
- 2025-04-27 18:02:55
四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核心概念着手,以概念、范畴和体系为载体,以网络的文化交往问题的理论来源、现实基础、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为主线,以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现状为中心,以实现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为目的。
提出问题:1.概括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2.指出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困境。
分析问题:1.建立理论分析工具,阐述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本质、结构、特性、类型、功能、基本原则和价值。2.剖析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困境产生的原因。
解决问题:1.建构网络文化价值观念。2.分析网络主体在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中的关键地位。3.探究树立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的路径。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解决中国当前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以问题分析的逻辑推进为主线展开自己的理论框架,具体章节框架如下。
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概念。厘定“交往”“文化交往”“网络的文化交往”等核心概念,把这些概念的本质提炼出来,从总体上把握其意义。梳理相关理论的界定,从相关研究中把网络的文化交往与相关学科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网络交往与文化交往、网络文化的交往与网络的文化交往的交叉比较中明晰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研究范式。探索网络的文化交往问题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引领勾画出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实基础,从当代社会现实中追溯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本质与结构。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本质、特性、结构、类型、功能进行理论组织与构建。这是本书的重点。
第三章: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困境和原因。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探究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和困境,并试图找出困境产生的原因。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与价值。从理论的角度探究实现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网络个体和网络社会两个方面详细分析网络的文化交往的价值及其实现。这是本书的重点。
第五章:实现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和谐发展。探究实现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的条件。从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网络主体、网络文化管理制度中寻找新的方法与途径。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求网络的文化交往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文献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经典著作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梳理和归纳出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基本内容。细致而全面的文献梳理使本研究具备了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理论的创见也更容易达成。
2.跨学科研究法。网络的文化交往是一个浩瀚的领域,涵盖面甚广,论文中涉及了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和交叉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本研究的学术域,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的纵深度。
3.分析归纳法。通过查阅文献,系统收集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综合,对问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看到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事物发展对问题解决的推动与阻碍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多维系统法。对问题的思考尽可能从多个维度全面而系统地审视,既分析整体,又分析其要素;既要多个角度,又要注意角度之间的关联。系统分析方法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动态原则等,网络社会作为技术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多重复合系统,特别适合采用系统方法来加以综合分析。网络社会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可以避免陷入科学决定论或虚无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