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家仁学思想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了历代社会道德理想的崇高追求。在近现代社会转型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立足当下梳理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摆脱儒家仁学思想现代困境,从理论维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价值传承,从实践维度探讨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及方法。第二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含义进行阐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三章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理论解析。儒家仁学思想在每一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壮大都来源于时代的影响,其产生、确立、发展、成熟始终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形势。第四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全面调查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程度,从整体上把握公民的价值追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第五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实考量。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的思路,从价值论域、现实论域、过程要素三个主要方面现实考量,从过程逻辑、系统构建两方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方法路径。第六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阐释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对儒家仁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容和理论框架探讨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第七章是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相通相合研究。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在价值论域和现实论域出现的问题,以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相合”为起点,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儒家仁学思想的发展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第八章是儒家仁学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创新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儒家仁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应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合乎民众需求,达到古为今用。而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的当代开发与应用,对于解决中国当下现实问题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应充分挖掘儒家仁学思想内化过程中展现的实践价值,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本书提出的创新观点如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回应了“立国、处世、为人”的时代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仁学思想的契合性既有科学性基础又有价值性源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动规律和当代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儒家仁学丰富的思想涵养与教化经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做有益的借鉴尝试,既体现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又摆脱了其现代困境。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仁学思想的价值性契合。儒家仁学思想作为道德价值教育的思想体系,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重视道德对人的影响塑造、政治社会价值意义和巩固社会稳定的作用。儒家仁学思想的价值意义在于,其是所处历史时期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思想动力和最本质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了中华民族当代的价值取向,又作为统一整体体现中国人民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仁学思想的价值性契合,回归儒家仁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涵养与外化借鉴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儒家仁学思想教化在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经验,发挥其当代的价值引导、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作用。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契合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底线,不但塑造现代公民的健全人格,也体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求等。

此书是在本人主持的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终期成果基础上,由项目组成员合作并分工整理提升完成。本人负责项目研究的整体性工作,制订研究计划、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拟定项目整体框架和实施计划并撰写,负责项目组成员的协调分工,曹爱凤、朱碧玲、魏语婷、郭群娜等参与了书稿的文献整理和审阅修改。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时间维度,以现代主体的身份去透视儒家仁学思想,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儒家仁学思想所蕴含的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中国传统以至现代社会的影响,使儒家仁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相承接,发挥其现代价值并使其成为现代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整体性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囿于我们的认识和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通过本书抛砖引玉,使更多专家和学者加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的研究与实践中来,为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成效贡献力量。

包雅玮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