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
- 包雅玮
- 4264字
- 2025-04-27 16:40:35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一 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关于“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目前国内外的成果较少且未成系统,但涉及单方面的成果颇丰。以2013年12月23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为界,之前的研究大多聚焦传统儒家核心内涵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研究内容广泛,成果逐年增长但幅度不大;之后逐步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涉及学科众多且成果增长显著。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儒家仁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关于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脉络研究,李晓愚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一文中,重点分析了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仁爱”,详细阐述了仁的内涵,并得出仁爱思想具有当代价值,指出其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于文博在《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仁爱包括亲亲、仁民、爱物、自爱等内涵,贯穿于家庭、社会、自然的道德要求之中,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要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偏好和价值取向。从家庭做起、对他人友善、与自然和谐、自身修养等方面,给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启示。关于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转化研究,周瑾在《自性与共生——儒学现代转化的路向》一文中,从儒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展开讨论,指出儒学的现代转化,是中国文化复苏、恢复的重要标志。现代儒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真正发挥其涵养文化、滋润人心的作用,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的诉求。关于现代转化条件的研究,顾士敏的《中国儒学导论》认为,文化“会通”是儒学现代转换的条件,儒学只有吸收各种学派的思想,接纳不同的文化体系,通过“会通”实现文化的“互补”,才能重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关于现代转换基本路径与方法的研究,杨永明在《当代儒学第七辑》中提出,应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儒学能够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颜炳罡在《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中,从仁学的本体出发,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合一,指出在当代社会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将仁学思维推广到更大的区域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是“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关于儒家仁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源自儒学之“仁”,二者在价值准则上契合。如牛廷涛在《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牟钟鉴先生访谈录》一文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几乎都与儒家文化或孔子的精神有关,区别只在于联系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严瑞在《论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相通》一文中,指出儒家思想以“仁爱”贯穿整体结构,儒家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理念和承继方向上相融相通。张庆花在《孔子“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为价值“根基”,“仁学”思想在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实践应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融通性,二者在功能指向、内容生成、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契合性,并提出仁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另一些学者认为儒家仁学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如迟成勇在《仁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一文中提出,儒家仁学理论中的合理性因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提供了方法借鉴,对于个人自我意识提升在实践方面有着指导作用。陈云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学底蕴及其涵养》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儒家思想中优秀的理念底蕴,注重儒学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需要批判性、合理性与方法创新性的辩证。吴立群在《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一文中,认为儒家思想中文明和人文价值有积极意义,指出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传统资源,可以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关于儒家仁学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方法的研究,佘远富在《以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一文中,阐述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从“问题域”“价值内涵”“践行方式”实现传统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关于传统儒学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研究,宫龙楠在《儒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经验》中,阐述了孔子的“仁”“义”“礼”“忠”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深受中国人民的拥护,符合群众的价值诉求和价值信念。曹德本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治理国家需要实行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钱少佳在《儒家文化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启示》中,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研究,杨丽娟等学者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需要日常生活的土壤。叶南客、肖伟华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困境的开解——基于王阳明“致良知”中德育方法论思想的考察》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困境,可以借鉴儒家学说蕴含的丰富德育方法论资源。关于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儒家为核心内容构成的传统价值观为基础的。如戴木才、王艳玲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发展及其启示》中指出,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萌发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江畅、陶涛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中指出,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李亚琼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中认为,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传统价值观包含的部分内容,需从个人、社会、国家、自然和时代特征等角度进行研究。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概念研究,横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时蓉华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内化是人在自己原有的观念基础上接纳外在的观点。张耀灿、郑永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提出内化是包含感受再到分析和选择的过程,认为内化就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的过程。关于内化机制的研究,陆树程、杨倩在《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一文中做了内化路径研究。马军红、苗立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障碍及对策阐析》提出,通过全面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营造良好的内化环境氛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蒲清平、张伟莉、安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心理机制与实践路径》中,提出建构“情感体验—榜样示范—反思学习—主客互换—躬行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实践路径。
还有学者具体到大学生价值观内化的问题和路径研究。如刘先春、郭海霞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上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价值观并不成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加强对其价值观教育是当务之急。陆林召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体系》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文化的提高影响力,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养成、提高教师素质等路径,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对儒家思想的内涵研究。随着儒家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在全社会普及儒家思想,用其培育当代社会价值观。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的判断,为西方汉学(儒学)提供了基本研究。美国哲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对《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解读与当代西方的主流哲学思想相结合,开辟了当代美国研究儒家仁学思想的新模式。日本哲学家伊藤仁斋的《仁说》阐述了对“仁学”主要内容、实现途径的认识。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重视探讨儒学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内在理路。二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涵阐释。如美国学者艾瑞斯认为中国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并深入民心。日本学者坂田一、津留宏、秋叶等认为中国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深远的历史渊源,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中国价值观的分类阐述。如以色列社会心理学家施瓦茨把中国价值观分为自我、人生、道德、宗教、审美和政治价值观。美国学者劳拉把中国价值观分为人生、道德、政治、职业、婚恋与性价值观。四是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如美国学者杜维明认为现代社会可以从儒学中挖掘出丰富有益的资源。新加坡学者李晨阳在传承传统文化问题上提出“价值组合”的概念。韩国学者柳承国在《韩国儒家与现代精神》一书中指出,从古朝鲜时期儒家文化就开始对韩国文化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韩国人民的道德意识,对提高韩国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文化的培育和践行途径,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但当前的儒家文化并不能原封不动地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需要中国政府对儒家文化进行时代性改革,而后把儒家文化创造性转化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二 学界研究现状综述
对于儒家仁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在对二者进行关联研究时也都意识到儒家仁学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来看,对二者内在关联的深入分析还不够,并且一些研究内容多是从哲学、史学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描述性书写,而缺少具体制度建设,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国外研究多关注儒学传承与文化认同,认为中国价值观扎根于深厚历史并影响深远,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伴随社会发展逐渐演变形成的,对二者衔接融合方面的研究涉猎较少。在此研究中,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方法及观点值得关注。
国内外学者均认识到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交融,紧密联系,但在探讨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转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相互融通时大多偏向学理层面,实证研究较少,现实论据有待加强,这也为本书提供了研究空间和崭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