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阅读·评论:网络文学接受效应研究
- 周兴杰
- 11字
- 2025-04-28 19:33:33
第一章 理解网络文学读者
第一节 网络文学读者分布的实证考察
网络文学是文学大家族的新成员,但是仅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就已经由一个“赤脚奔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巨无霸”,形成了所谓的“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井喷式繁荣”和“巨存在”。形成这一繁盛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庞大的读者群体的支撑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离开读者群体的阅读热情和支付能力,我们很难想象网络文学能成就今日的繁荣。因此,研究网络文学,必须对网络文学读者的状况予以特别重视。
一 网络文学读者群体持续增长,总体分布状况稳定
20多年来,网络文学读者的数量变化与网络用户的数量变化基本保持同步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546万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
截至2020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7亿,较2020年3月增加1166万人,但网民使用率从50.4%下降到49.7%。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5亿,较2020年3月增长1260万人,但手机网民使用率从50.5%下降到49.9%。[1]

图1-1 2020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和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数据
(图片来源:《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网民和网络文学读者的结构状况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我国的网民仍是以青年群体为主,向中高龄人群渗透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20年6月,2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40.3%,其中30—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0.4%,首次超过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0.5个百分点。
但是网络文学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读者的代际差异已趋于明显。例如,“媒后台”调查发现,偏好现言的多为书龄较短的新读者,而偏好古言的多为书龄较长乃至10年以上的骨灰级书迷。依据代际的种种分析结果,在综合考虑偏好度与结果多样性后,他们画出了这样一组“代际肖像画”:

图1-2 2020年免费阅读模式读者阅读偏好差异“代际肖像画”
(图片来源:番茄2020年度阅读报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769884580773331&qq-pf-to=pcqq.group)
尽管跨代际阅读的情况广泛存在,但是图1-2还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各代际的阅读偏好。
二 网络文学读者书龄普遍增长,消费需求更趋理性
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是网络文学读者与之不离不弃地相伴的20年。20年间,有人长情陪伴,也有人不断离开,更有人不断加入。据统计,平均下来,网络文学读者的书龄已达4.9年, 77.9%的读者阅读期在两年以上,6年以上资深读者占比近1/3。而且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时长也稳步增长,由2015年的日均48.7分钟增加到2017年的日均73.4分钟。随着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和质量提升,读者的黏性也在逐年提升。[2]按网文界习惯的说法,书龄“破4”是一个重要的标杆,意味着读者已经步入了一个比较有鉴别力的人群的行列。网络文学读者的鉴别力是靠一本一本的阅读实打实地“堆”出来的,比起经典文学读者乃至专业的文学批评人士,这种鉴别力或许因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引和技巧训练而在鉴赏的高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却是一种充满真情实感的“原生态”的感受力和鉴别力。它是读者自我教育的结果,也真切地构成其自我素养的一部分。因此,4亿读者的平均书龄“破4”,不仅表明网络文学读者群体内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有鉴赏能力的群体,也表明网络文学读者的整体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当然,由于网络文学读者多达4.67亿的规模,他们的整体阅读趣味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网络空间的草根性、网络文学作者的草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的草根性,共同决定了当下的网络文学阅读趣味仍然是草根性的。“接地气”仍然是网络文学生存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看到,网络文学界仍然是“得小白者得天下”的局面。以2018年12月2日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和潇湘书院的部分榜单为例,上榜的作品大部分仍可以划归“小白文”之列。

图1-3 2018年12月2日起点中文网24小时热销榜

图1-4 2018年12月2日纵横中文网月票榜
(图片来源:起点中文网热销榜、纵横中文网月票榜)
“小白文”不等于粗制滥造和重复老套,它更意味着通俗易懂和简单明快。在力求每日不断更的生产方式和以休闲阅读为基本需求的网络文学生产场,“小白文”毋宁说是一种最具可操作性,也最广泛地适应网络文学阅读需求的选择。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读者的成长也在促使“小白文”的质量提升,比如避免套路重复、人物刻画更加细腻化,避免有“坑”不填,等等。而且,像《剑来》《赘婿》这样的“文青文”作品也曾登上过各大榜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阅读趣味的提升。

图1-5 2008年12月2日潇湘书院网粉丝人数榜
(图片来源:潇湘书院作品粉丝人数榜)
网络文学读者阅读趣味的稳定性还体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一是受性别意识影响的阅读取向基本没有变。当前的网络文学阅读,还是“男读玄幻武侠,女读言情穿越”的局面。因为玄幻武侠的男性中心叙事更易让男性向读者代入作品中的人物,而言情穿越的女性中心叙事则更易让女性向读者代入,进而产生“爽”感体验。但是,由于读者成长带来的期待视野的微调,也在细微的层面上影响着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试图超越既定套路的小说叙事。例如,以《延禧攻略》为代表的“宫斗文”,就试图摆脱《甄嬛传》的影响,不再讲述“傻白甜”的宫女成长上位的故事,而赋予了女主人公更多的理性和更为明确的行动目标。而像《白银霸主》这样的“玄幻文”,也不再是一味地“打怪升级换地图”,而是加入了“种田文”的元素,更注重布局谋划和人物心理描写,使人物刻画更为饱满,故事情节更有吸引力。二是受生活场域影响的阅读取向也基本没有变。具体说来,就是城市读者偏爱玄幻奇幻类型作品,农村读者偏爱都市言情类型作品。与前述性别意识影响层面所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与性向快感的对应性不同,生活场域的阅读影响体现为一种补偿性,即玄幻奇幻类作品所虚构的古代或异域生活场景,是对生活在快节奏的、乏味的城市场景中的读者的一种心理补偿,而都市言情类作品所描绘的丰富绚烂的都市生活和情感故事,则是对生活在各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场景中的读者的一种心理补偿。三是年龄阶段对阅读取向的影响也基本没有变化。大体而言,30岁以下的读者偏爱玄幻类题材,30岁以上的读者偏爱现实题材。这种偏好分歧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是受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生活阅历的影响使然。一般而言,青少年总是爱幻想的,故而偏爱玄幻等题材,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幻想的热情消退,对生活的体认加深,读者也就越来越倾向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当然,当前现实题材作品阅读升温,也与国家层面的引导有着不容否认的关系。
读者的成长也使他们的消费习惯更趋理性化。《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调查表明,从付费金额看,网络文学读者人均消费30.9元。有8.7%的读者月均消费过百元。从付费比例看,累计有72%的读者为网络文学付费。从付费方式看,多数读者倾向于单本,以便根据需求灵活阅读。[3]2018年的状况基本与此一致。网络文学读者更趋理性化的消费习惯,与网络文学粉丝对钟爱的作品额外“打赏”的行为并不冲突。“打赏”是基于礼物经济的回馈与报答,那必须是作品打动读者到了相当深的程度才会出现的行为。而理性的选择与消费,则是基于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面对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时所持的审慎态度的体现。它们可以并行不悖地出现在网络文学读者身上。实际上,当前的网络文学读者的消费习惯是:对感兴趣的作品订阅,对钟爱的作品打赏,对大多数作品则是浅尝辄止后弃读。有一句话或许能代表许多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心态:“我愿意为作品付费,但值得我付费的作品越来越少。”
三 在读者分布状况总体稳定的格局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一)移动端网络文学读者快速增长,基本形成PC端阅读与移动端阅读平分秋色的局面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与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基本持平。这一动向,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网民上网习惯的变化推动形成的。进入4G时代以来的智能手机更加便捷。首先,在上网速度上,4G手机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其次,在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特别是“流量不限量套餐”的推出(尽管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不能真正做到流量不限量),为大部分手机网民解除了流量不足的后顾之忧,得以通过手机在网络上尽情流连。例如,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8.3%。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上网相反,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同样到2018年6月,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8.9%、34.5%,较2017年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4]在这样的形势驱动下,移动端网络文学读者快速增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促成移动端网络文学读者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阅读应用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用户黏性。当前,由于意识到移动端阅读的巨大前景,多家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媒体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应用软件(App)。这些App的推出,不仅仅是作为网站的补充、作为便携式移动媒体上方便阅读的一个软件程序,更重要的是以其强大的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以2018年占得鳌头的“书旗小说”App为例,我们看到,这款App具有资源丰富、功能丰富等优势。《2018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53.18亿元人民币,阿里文学旗下“书旗小说”在上半年增速明显,凭借841.5万次的下载量成为iOS端下载量第一的移动阅读产品。在易观2018年1—6月移动阅读应用IOS渠道下载量TOP10榜单中,阿里文学旗下的“书旗小说”App凭借841.5万的下载量问鼎榜首,领先第二名微信读书App 37.1万次。[5]为什么书旗小说App能有如此大的优势呢?从资源上看,书旗小说作为阿里文学旗下的手机阅读App,拥有阿里文学平台上的小说资源,提供大量免费小说阅读。不仅如此,它还打破了一些文学网站之间的壁垒,通过App的搜索功能,即能找到分属于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火星小说网等各大文学门户网站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样,对于读者来说,他/她可以通过一款App阅读分属于诸多文学网站的作品,而无须去相应的网站一一注册、付费,这无疑为普通网络文学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书旗小说在与读者互动方面也大胆探索,开通网络直播功能,让作者与读者隔屏见面、相互交流,以吸引读者。可以说,书旗小说App实现了由创作、发布、阅读、评论到交流的多功能聚合,再加上因智能手机本身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而产生的用户黏性,使移动端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然,从目前来看,可以预料移动端的网络文学阅读将逐渐超越PC端的网络文学阅读,但说PC端的阅读将被取代还为时尚早。因为目前PC终端的整体功能还是强于智能移动终端,除了在便携性上无法超越后者之外,在其他阅读、交流的舒适感方面还是要强于后者。特别是由于分辨率的影响,PC端界面阅读的舒适感还是要普遍好于移动端的,这是束缚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阅读的大问题。在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都将限制自身在移动端阅读投入的时间。当然,这个问题也同样影响着PC端的网络文学阅读,这也是加入“听书”行列当中的人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二)免费阅读持续冲击网络文学阅读市场格局
自2018年资本主攻下沉市场以来,免费阅读持续冲击网络文学阅读市场,极大地改变了网络文学生态。
免费阅读的风向标是免费阅读App。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大报告,“番茄小说”2020年6月的MAU(月活用户)已达5120.75万,一年时间内就成为唯一用户规模超5000万级的免费阅读平台。[6]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免费阅读平台则是百度投资的“七猫免费阅读”App, MAU达4950.33万。同时,市场上还不断有疯读小说等新的免费阅读平台追赶。凭借巨大的流量红利,2020年免费阅读类App广告整体营收规模在40亿元左右,增速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2019年免费阅读兴起之时,各个免费App非常乐于公布月活跃数据,如今却在对外公关传播上一致选择了低调。而且,如今的流量红利已经在免费网文的平台上开始消减,如“番茄小说”曾经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吸引了接近500万的用户,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四个月的新增用户不足300万。[7]可以说,截至目前,免费App自身并没有拿出可信的成绩单。
不过,免费阅读对付费阅读市场的冲击却是明显的。阅文集团近三年的财报显示,阅文集团的MAU(月活跃用户)虽然在不断新增,但付费率却逐年下滑。2018年,阅文集团旗下各平台的MAU为2.13亿人,同比增长11.5%,但付费比例却从2017年的5.8%降至2018年的5.1%; 2019年MAU达到2.2亿人,同比增长620万人,但付费用户数从2018年的1080万人下降至980万人。
基于上述状况,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免费小说平台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像拼多多”“价格低廉、任务繁多、流量巨大。流量代价是打压头部作者收入,底层写手聚拢”,“免费阅读模式这三年,既没有诞生有影响力的作家,也没有诞生有影响力的作品。只追求流量,‘模板化爽文’横行,版权更难卖”,运作三年之后,这种模式的尴尬之处越加凸显:“它虽然比付费App的用户增长快,流量成本低,但是又不能像抖音一样成为流量大池,商业变现很可能被局限,甚至可能远远不如付费。”[8]由于意识到目前的IP孵化和存量还远远不足,免费阅读平台开始曲线救国,从短视频入手寻找改编的突破口。2022年2月,米读连续将十余部网文IP改编成微短剧,全网播放量已突破8.8亿。单集最高播放量高达4200万,平均点赞破百万,并多次登顶快手小剧场单日最热榜单TOP 1。其中有一部作品《权宠刁妃》,全网总播放量已轻松突破6亿,多次登顶快手小剧场单日最热榜单TOP 1,微博话题“#权宠刁妃#”总阅读量近千万。免费平台的短视频改编在短期内的流量提升作用还是不容否认的。
资本主攻下沉市场就是因为看中了下沉市场中庞大的用户和潜在用户。数据显示,番茄小说主要用户在24岁以下,占比高达49.8%,起点读书24岁以下的用户占比则为38%。25—35岁等偏大年龄层用户则更偏向起点、书旗小说这样的付费平台。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水平,符合此类平台“收费+会员”的商业模式,这批用户大多是黏性用户,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网络文学,有资本也愿意为精神生活付费。而24岁以下用户经济水平较低,更倾向于免费的小说,也可以忍受广告。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免费阅读的用户心理和行为习惯,可能跟今日头条上看八卦资讯的用户差不多,不适合作者进阶和人气累积。[9]如此一来,免费模式期望通过这样的用户实现商业变现的规划,就变得十分可疑了。
(三)Z世代主导的网络文学用户呈现新的面貌
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消费主力人群便以年轻的都市群体为主。随着网络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其受众也从“80后”“90后”逐步更迭为“95后”“00后”。据阅文集团数据,其读者Z世代占比近六成(“00后”占比42.36%,“95后”占比15.01%)。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读者进一步放大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特征,呈现出付费意愿强、互动高频、热衷于衍生创作的网络文学用户新面貌。
首先,Z世代主导的网络文学用户付费意愿更强。作为网生代,Z世代对虚拟产品付费接受度较高,付费比例显著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从整体数据来看,2020年上半年,阅文集团在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1%,至24.95亿元,自有平台产品及自营渠道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同比增加7.5%,至2.33亿人,每名付费用户月均收入(ARPU)同比增加51.6%,至34.1元。
非常显著的是,Z世代十分乐于为优质作品付费,用真金白银为“真爱”打call。2020年,阅文全站仅单日打赏超10万元的作品就有16本,并有19位作家在一年内收获超100位“盟主”(打赏作品超过1000元人民币的读者)。5月完结的《诡秘之主》,获得亿万订阅、千万推荐、百万打赏,打破网文二十年纪录。老鹰吃小鸡《万族之劫》除凭借超41万的单月月票成绩创造了新纪录外,还是2020年读者打赏数额最高的作品,也是起点读书2020年“盟主”数量最多的作品(拥有827位“盟主”)。言归正传的《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最高单日获得月票超10万张,在2020年内增加了165个“盟主”(此书从2019年开始连载,2020年完结)。2020年10月31日,书友“壶中日月,袖里乾坤”通过打赏贡献月票99666张。亿盟之力,恐怖如斯。
总体来看,Z世代主导的网络文学用户年轻而有活力。他们拥有良好的付费习惯,乐于为优质作品买单。同时,Z世代的用户也是更精明的用户,他们对作品质量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要求和标准,《万族之劫》《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等作品大受追捧,折射出他们的欣赏趣味。用户需求所形成的动力和压力,倒逼网络文学生产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网络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积淀,也奠定了新生代读者多元化的阅读兴趣和更高的阅读期待。这些需求汇聚到一起,昭示着网络文学用户的整体性成长,以及他们对作品质量的更高追求。
其次,遍及全网的书友高频互动。相比消费本身,Z世代用户更关心的是消费体验,其互动和表达意愿也更高。尽管书评区互动的“传统”源远流长,自网络文学诞生之日起就作为网文独有的特色流传至今,但在Z世代读者的主导下,无论是互动的数量、对象(从作家作品扩散至作品角色),还是范围(不局限于平台而是全网交流),都有所扩大和提升。
在热衷表达自我的Z世代用户的带动下,书评量和趣味性持续提升。如前文所述,“网文梗”就是在这种高频互动的带动下发展出的文化现象之一。2020年,阅文全平台“本章说”(阅读平台的评论功能,即数字阅读版“弹幕”)数量近亿,累计评论量超100万的作品超百部。其中,越是热门的作品,其评论区越是嗨爆,常常聚集大量读者讨论人物情节、猜测剧情走向。《诡秘之主》累计评论数超1200万条,斩获榜首。阅文其他粉丝数超百万、“本章说”评论数超百万的作品还有《超神机械师》《第一序列》《大奉打更人》《临渊行》《大道朝天》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本章说”精彩程度丝毫不输原文,评论区常常让人“笑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与高频互动相伴的是更强的用户黏性和付费意愿。据阅文集团数据,“本章说”对用户人均阅读时长的提升贡献超过32%,对用户付费率的提升也有超10%的贡献。
除作品之外,以作家为中心的粉丝群体也逐步孵化形成。2020年,阅文所有作品评论量累计超100万的作家有69位,阅文自有平台累计粉丝数超100万的作家有19位。
除了作家作品,伴随虚拟偶像浪潮的兴起,书中角色也成了Z世代读者喜爱的对象,以作品角色为中心的评论互动也已形成不小规模。读者利用网络社区功能,与自己喜爱的角色亲密互动,为他们比心、点赞。截至2020年12月,阅文平台角色累计读者比心(起点读书围绕作品角色打造的应援功能,即读者可通过在起点读书App内为喜欢的作品角色点赞来为其应援)量破亿,角色标签数超三十万。《万族之劫》男主人公“苏宇”、《诡秘之主》男主人公“克莱恩”、《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女主人公“蓝灵娥”、《我真没想重生啊》女主人公“沈幼楚”、《大奉打更人》配角“小母马”和《欢想世界》配角“风君子”就因出色的人物形象设计,被评为2020年起点读书用户最喜欢的角色。
Z世代读者的交流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作品连载的平台内部,微博、B站、百度贴吧、豆瓣和LOFTER等社交平台都留下了他们的话语踪迹,遍布全网的交流活动呈现圈层化态势。以微博为例,2020年《诡秘之主》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达1.4亿,讨论166.3万次,微博超话相关帖子超1.2万个。其他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讨论次数过万的热门作品还有《第一序列》《万族之劫》《猎赝》等。
再次,书粉衍生创作构建IP“基建”。阅读愉悦会激发读者的创作欲和文化生产力,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应援”“产粮”,从而涌现出大量的衍生创作。这些衍生创作,既是在原著架构下的延伸与填充,也成为以粉丝聚集效应为基础的IP“基建”,不仅填补了网文IP开发的“真空期”,更为后续IP开发提供了框架参考、奠定了基础。
同人图片是角色视觉化的基础,勾画出了书粉脑海中的角色轮廓。这种可视形式备受Z世代书粉的喜爱。《诡秘之主》就有万名画师自发制作海量衍生作品,其在LOFTER平台上的衍生作品拥有近2000万的浏览量。某粉丝在微博晒出自己精心绘制的长图,向书中的重要人物阿兹克先生送上生日祝福,被网友称赞:“真是美得让我不知道怎么夸夸了。”另一位书友则为书中的22条非凡途径精心设计了全套徽章,也受到其他粉丝热捧。
衍生文是Z世代书粉另一喜爱的创作方式,通过在原著架构下的延展和填补,与作者“共创”,形成相互交融的“IP宇宙”。在起点中文网搜索《庆余年》,除了原作外,还有1322部相关作品,大部分为《庆余年》的衍生之作。佼佼者如《庆余年之我是主角》《开局出生在庆余年》等作品,拥有几十万字的体量,收藏数破万,足见衍生作品也有不俗的内容品质与影响力。
除视觉产品外,配音和广播剧也是网文衍生创作的重要内容。在“起点读书”App中,读者可以朗读文中的段落,自己为角色配音。2020年全年配音条数超60万,参与配音互动的人数超15万。除了音频,粉丝也常常围绕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借视频自发“玩梗”。B站的“庆余年”频道,有近2万个视频,共播放3亿次,其中精选视频152个,订阅人数2.7万。除了“玩梗”, B站还涌现出大批对热门作品(小说、网剧、电影)进行解说(安利作品、分析剧情等)的视频,许多作品被网友收录为“每周必看”。
我们看到,“为爱发电”的衍生创作,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展现了书粉的创造力,为作品的视觉、听觉构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作品“出圈”,吸引潜在受众,为IP影响力形成铺垫。因此,书粉的衍生创作成为构建IP的“基建”。应该认识到,书粉衍生创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产业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并为增强整个产业文化生态的活力持续发挥独特的作用和能量。
(四)不仅本土网络文学读者持续增长,随着“网文出海”战略的推广,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粉”也不断增加
2017年3月,一则题为“一美国小伙靠读中国网络小说戒掉了毒瘾”的帖子曾刷爆了朋友圈。事后看,这虽然属于博眼球的“标题党”的“常规”操作,但却让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的话题真正形成了社会舆论热点。
在欧风美雨、日潮韩流不断冲刷我国文化市场的大格局中,“网文出海”、赢得外国读者青睐,的确有些“屌丝逆袭”的味道。我国网络文学研究者邵燕君曾明言,“网络文学……得到了海外影视和ACG(Animation Comic 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的总称)文化的反哺———网络文学中大量的重要作者和铁杆粉丝正是多年来英美日韩剧、ACG文化哺育的粉丝”[10]。如今,这个被“文化反哺”的“孩子”已经成长起来,甚至开始再“反哺”海外读者,这一由“引入”到“输出”的文化输送路线的翻转,的确耐人寻味。它不仅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市场格局中,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和好莱坞大片、欧美流行音乐、日本动漫、韩国影视等文化产业相提并论的“拳头产品”,而且,它也为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方式。
“网文出海”虽然在近两年形成了舆论热点,但是其“走出去”的步伐其实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出于文化相近性的相互吸引力,我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后,最先影响的就是东南亚地区。2007年起,每年有数百部作品被翻译成东南亚各国语言走出国门。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进程中,海外粉丝走在了市场前面。正是他们不辞辛劳地“搬运”,逐渐扩大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嗅到商机的企业才闻风而动。例如,在越南,发布网络小说的网站上TOP 100名全为中国网络小说,作品往往在中国发表后半个小时就已翻译上传。[11]如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学网站排名前百的作品都来自中国。在亚洲翻译小说的导航网站Novel Updates上,人气总榜的前五名,中国网络小说就占了四个席位,第一名便是Against the Gods(逆天邪神)。[12]在韩国,知名电子出版商内容社也与我国文化企业就21种图书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已经上架的作品有《吞噬星空》《无限恐怖》等。此外,日本也与我国达成了网络文学的战略合作协议。
在北美,中国网络文学的接受与传播经历了由无序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一开始,Wuxiaworld、Volaro Translation、Read light Novel等民间翻译网站在未取得版权许可的情况下翻译、推广少量作品。2016年底,Wuxiaworld宣布与起点中文网开启十年电子出版合作,双方进入合作发展阶段。协议达成之际,Alexa数据显示:起点日均访问量约10万,日均页面浏览量为160万;Wuxiaworld日均访问量达24万,日均页面浏览量更是高达362万。有报道称,至2017年4月,Wuxiaworld“已迅速蹿升为全球Alexa排名954的网站(2017年4月7日Alexa统计数据),月日均独立访问者达97.92万,月日均页面浏览量达1449.22万,在全球综合排名上远远超过了建立近20年的中文网络文学网站 ‘起点中文网’(2017年4月7日Alexa排名为16128)。约1/3的访问用户来自美国,其他用户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加拿大、巴西、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泰国、俄罗斯等近百个国家”。[13]具体的作品方面,连载于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的小说《我欲封天》,英文翻译为 I shall seal the Heaven,它的Google搜索量是45万。像中国读者一样,海外读者的追更、催更、互动和评论成为传统,大量留言信息充斥网站。甚至, Wuxiaworld这样的网站逐渐成为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在世界“圈粉”,除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故事的新鲜感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趣味的相近性。如某位海外读者所说:“天下小白差不多都一样。”在这一阅读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预见,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圈粉”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借助网络与新媒体的力量,中国网络小说弯道超车,成为世界类型小说的领军者,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中抢得一片高地,这的确极大提升了中国网络文学界的文化自信,践行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在欣喜之余也应该看到,中国网络小说如何在“走出去”之后走得更好,如何有助于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些仍然是有待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