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的生存境域与学术生态
- 丁喜霞
- 1148字
- 2025-04-28 17:38:06
一 游幕学者的人员数量
根据本书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简称“尚表”)为基础,参考前贤时彦已经整理出的其他相关资料(见引言),并尽可能多地检视与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相关的原始材料,对尚表有关乾嘉学者游幕的资料进行核实与补正。如订正了王文治所作迎銮乐府为《三农得澍》(尚表作“ 《三礼得澍》”)、鲁九皋的号为“山木”(尚表作“山本”)、王念孙在朱筠幕所校书为《大徐本说文》(尚表作“ 《大徐东说文》 ”),孙尔准的籍贯为江苏金匮(尚表作“无锡”)等,另如徐养原(尚表作“徐养源”)、汪光爔(尚表作“汪光曦”)、李兆洛应安徽怀远知县孙让聘纂《怀远县志》(尚表作“蒋让”)等。增补了陈文述嘉庆元年(1796)前后在浙江学政阮元幕助辑《淮海英灵集》事[2],订正了陈文述的生卒年(尚表作1771—1845,实为1771—1843)。增补和明确了一些游幕学者的游幕时间、所在幕府及幕主、幕中活动等内容,如何有焕,尚表作“尝应黄钤之聘,客泰安。教读。唐仲冕宰江南,复延之。教读”,增补为“1782 年[3]应泰安知县黄钤聘,助修《泰安县志》。教读。1793 年后唐仲冕任江苏荆溪、吴江知县,复延之。教读”。有类似情况的学者如孙鲁、苏加玉、杨士煐、江临泰等。此外,我们还依据相关史料,增收了贾田祖、焦廷琥、高培源、程穆衡、邵保初等 95 人,初步认定乾嘉时期的游幕学者有380 人。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统计的“乾嘉时期的游幕学者”,仅指在乾嘉时期(1736—1820)有游幕经历、在幕中有学术活动的学者,在乾隆之前或嘉庆之后的游幕经历和学术活动,不纳入统计范围。如黄之隽(1668—1748)在康熙和雍正时期皆曾游幕,我们只统计其乾隆十年(1745)在两淮都转运使朱续晫幕纂辑《淮盐志》的活动。乾隆后期出生的学者多有在道光年间游幕的经历,如童槐(1773—1857)道光四年(1824)入阮元两广总督幕,俞正燮(1775—1840)道光十年至十七年(1830—1837)先后游于南河总督张井、礼部侍郎陈用光、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人的幕府(详见尚表),也不在本书的统计范围。
为了比较清晰地呈现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的具体面貌,也为了便于本书以下各章节相关内容的分析讨论,我们将目前所能调查到的乾嘉时期380名游幕学者的相关信息,制成《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简表》,置于附录一。由于与游幕学者相关的史料范围极广,相关记载零散、隐晦,搜检、考订犹如披沙拣金,繁杂琐碎,而笔者学殖浅薄,眼目不周,所择取之游幕学者及其游幕经历和学术活动内容,难免挂一漏万,加之对于“游幕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认定可能会存在不同意见,对相关材料的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因此,此表中的内容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但作为考察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的生存境域与学术生态的基本依据,对于说明相关问题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随着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成果的问世,我们会对此表的资料进行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